胡适传统文学研究(309794)

0评论量

0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适是第一位提倡白话文、新诗的学者,致力于推翻二千多年的文言文。与陈独秀同为五四运动的轴心人物。胡适同时也是一个学识渊博的学者,在文学、哲学、史学、考据学、教育学、伦理学等诸多领域均有不小的造诣,拥有三十二个博士头衔。在中国历史上,因提倡文学革命而成为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之一,被称为“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之一、中国自由主义的先驱”。本书是胡适对中国传统文学的研究作品之一。
胡适(1891-1969),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著名学者、诗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一)言字是一种挈合词(严译),又名连字(马建忠所定名),其用与“而”字相似。按《诗》中言字,大抵皆位于二动词之间,如“受言藏之”,受与藏皆动字也。“陟彼南山,言采其蕨”,陟与采皆动字也。“还车言迈”,还与迈皆动字也。“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得与树皆动字也。“驱马悠悠言至于漕”,驱至皆动字也。“静言思之”,静,安也,与思皆动字也。“愿言思伯”,愿,郑《笺》,念也,则亦动字也。据以上诸例,则言字是一种挈合之词,其用与而字相同,盖皆用以过递先后两动词者也。例如《论语》“咏而归”,《庄子》“怒而飞”,皆位二动字之间,与上引诸言字无异。今试以而字代言字,则“受而藏之”,“驾而出游”,“陟彼南山而采其蕨”,“焉得谖草而树之背”,皆文从字顺,易如破竹矣。 若以言作我解,则何不用“言受藏之”?而必云“受言藏之”乎?何不云“言陟南山”,“言驾出游”,而必以言字倒置于动字之下乎?汉文通例,凡动词皆位于主名之后,如“王命南仲”,“胡然我念之”,王与我皆主名,皆位于动字之前,是也。若以我字位于动字之下,则是受事之名,而非主名矣。如“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此诸我字,皆位于动字之后者也。若移而置之于动字之前,则其意大异,失其本义矣。今试再举《彤弓》证之。“彤弓弨兮,受言藏之。我有嘉宾,中心贶之。”我有嘉宾之我,是主名,故在有字之前。若言字亦作我解,则亦当位于受字之前矣。且此二我字,同是主名,作诗者又何必用一言一我,故为区别哉?据此可知言与我,一为代名词,一为挈合词,本截然二物,不能强同也。 ……
第一辑 第二辑 第三辑 第四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