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的智慧(308267)

0评论量

38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在康德所处的时代,欧洲哲学思想主要有两种重要理论:由洛克、休谟等人发展出来的经验主义,以及笛卡尔等人的理性主义。经验主义者认为人类对世界的认识与知识来源于人的经验,而理性主义者则认为人类的知识来自于人自身的理性。 而康德则在一定程度上结合了两者的观点。康德认为,知识是人类同时通过感官与理性得到的。经验对知识的产生是必要的,但不是惟一的要素。把经验转换为知识,就需要理性(康德与亚里士多德一样,将这种理性称为 “范畴”),而理性则是天赋的。人类通过范畴的框架来获得外界的经验,没有范畴就无法感知世界。因此范畴与经验一样,是获得知识的必要条件。但人类的范畴中也有一些可以改变人类对世界的观念的因素,他意识到,事物本身与人所看到的事物是不同的,人永远无法确知事物的真正面貌。在《纯粹理性批判》一书中,康德指出,没有人可以想象一个存在于没有时间与空间的世界中的物体,因此他强调没有时间与空间,经验就是不可能的,这两者先于一切。此外,康德也认为经验必需来自于心灵以外。也就是说,一个人可以感知、理解他周围的世界,但永远无法感知、理解自己本身,因为知识的产生需要时间、空间与范畴三个要件。 在因果律方面,康德也推翻了休谟的观点。休谟认为因果律并不存在,人类只是由于习惯才认为两个现象之间有关联。也就是说,我们只能感知白球与黑球的运动,但却无法感知白球导致黑球移动的原因。正是因为我们无法感知因果律本身,所以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的存在。但是康德认为,因果律是人类理性的结果,康德赞同休谟认为因果律不来自于经验,但他相信可以证明自然法则,因为自然法则就是人类认知的法则。因果律其实就是人类理性的表现。 在伦理学方面,康德否定意志受外因支配的说法,而是认为意志为自己立法,人类辨别是非的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而不是从后天获得。这套自然法则是无上命令,适用于所有情况,是普遍性的道德准则。康德认为,真正的道德行为是纯粹基于义务而做的行为,而为实现某一个个人功利目的而做事情就不能被认为是道德的行为。因此康德认为,一个行为是否符合道德规范并不取决于行为的后果,而取决于采取该行为的动机。康德还认,为,只有当我们遵守道德法则时,我们才是自由的,因为我们遵守的是我们自己制定的道德准则,而如果只是因为自己想做而做,则没有自由可言,因为这样就会成为各种事物的奴隶。
近世大哲人,难得的平民哲学家,古典哲学的鼻祖,经验主义与理性主义的结合,意志不受外因支配。
第一辑 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直观——感性、直观、经验 感性、直观、经验 空间与时间、现象与物自体 先验逻辑——范畴、知性、形成 概念的划分 范畴及其演绎、验前综合判断 先验判断——原理、理性、途径 原理的定义 人的判断力与图型原理 什么叫本体 什么叫理性 对先验理念问题的陈述与解答 理性、知性、理念、经验之间的关系 理性的新途径 第二辑 康德的认识论 范畴 知性与感性的互动性 “先验构架”——一方面是感性,一方面是知性 知性的先验原理 “实体”与“因果” “交互” “经验思维三准则” “自我意识” “自我意识” “主观演绎” “客观演绎” “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的相互依存 先验矛盾 “先验幻象”与辩证法 四个“先验矛盾” “先验矛盾”的特殊性 物自体 物自体作为感性的来源 物自体作为认识的界限 物自体作为理性的理念 第三辑 审美与目的论 人的本质与审美 自我意识与审美 自由与审美 人向自身的生成与审美 人的感性与审美 人类的本质与形貌 心理机能与审美 想象力的活动 符号活动 心灵的游戏 美感特征 关于趣味 趣味的概念 趣味的性质 趣味与时尚 关于美、崇高、笑、哭 美与崇高 笑与哭 第四辑 康德的伦理学 道德律令 “人是目的” “意志自律” 善恶与道德感情 历史理念 实践理性的“先验矛盾”与“至善” 历史观 附录 康德演讲稿 康德生平和活动年表 康德名言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