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鲁克管理思想精要(珍藏版)(310245)

0评论量

10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图书梗概 管理最初只建立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则之上: ·管理是关于人类的管理,其任务就是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协调配合、扬长避短,实现最大的集体效益 ·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都是完全一样的,但他们的工作方式却千差万别 ·每个企业都有责任坚定不移地树立共同的目标和统一的价值观 ·管理必须随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及其成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 ·每个企业内部都拥有具备不同技术与知识、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 ·无论是产品的数量还是净收益或净损失本身,都不足以衡量管理与企业的工作业绩 ·对所有企业来讲,结果只存在于企业外部,在企业内部,只有成本 一个管理者只有能够理解这些原则,才能成为一个不断获取成功、成绩斐然的管理者。
彼得·德鲁克 (1909—2005) 管理学科开创者,他被尊为"大师中的大师"、"现代管理学之父",他的思想传播影响了130多个国家;他称自己是"社会生态学家",他对社会学和经济学的影响深远,他的著作架起了从工业时代到知识时代的桥梁。 1909年彼得·德鲁克生于维也纳的一个书香门第,1931年获法兰克福大学国际法博士学位,1937年与他的德国校友多丽丝结婚,并移居美国,终身以教书、著书和咨询为业。 在美国他曾担任由美国银行和保险公司组成的财团的经济学者,以及美国通用汽车公司、克莱斯勒公司、IBM公司等大企业的管理顾问。为纪念其在管理领域的杰出贡献,克莱蒙特大学的管理研究生院以他的名字命名;为表彰他为非营利领域所带来的巨大影响,国际慈善机构"救世军"授予德鲁克救世军最高奖项"伊万婕琳·布斯奖"。 他曾连续20年每月为《华尔街日报》撰写专栏文章,一生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共发表38篇文章,至今无人打破这项纪录。他著述颇丰,包括《管理的实践》《卓有成效的管理者》《管理:使命、责任、实务》《旁观者》等几十本著作,以30余种文字出版,总销售量超过600万册。其中《管理的实践》奠定了他作为管理学科开创者的地位,而《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已成为全球管理者必读经典。 他曾7次获得"麦肯锡奖";2002年6月20日,获得当年的"总统自由勋章",这是美国公民所能获得的最高荣誉。 20世纪80年代,德鲁克思想被引入中国;2004年,德鲁克管理学全面进入中国的管理教育。 2005年11月11日,德鲁克在加州克莱蒙特的家中溘然长逝,享年95岁。
权威推荐 本书是从我60年的管理工作经历和作品中精心挑选并编写而成的。它始于1942年的《工业人的未来》,止于1999年的《21世纪的管理挑战》。 本书的编写有两个目的:其一,我希望它能够为读者提供一种关于管理学连贯的并且易懂的入门介绍;其二,希望它能够为我所有关于管理方面的作品做一个总结,同时,还要回答一个我及我的编辑已经被问过很多遍的问题:"我应该从哪里开始读德鲁克的作品?哪些才是他作品的精髓?" —— 彼得·德鲁克 经典经得起时间考验,值得一读再读,常读常新。它帮你理清思路,从任何新事变中发掘本质,找到历史渊源。 —— 邵明路 彼得·德鲁克管理学院创办人 德鲁克百年诞辰全球纪念活动共同主席 德鲁克先生对于管理领域的贡献并不需要我们去做注释,但是对于中国的管理者来说,他的价值却难以估量。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可以变得卓有成效;因为德鲁克先生,管理者释放了自己的价值。 —— 陈春花 华南理工大学教授 博士生导师 一本优秀的著作就是一座挖不尽的宝藏,可以陪伴人的终生。这样的著作一旦诞生,就已经独立于作者、独立于时代,属于每个读者自己。这样的书是永恒的、跨越时空的。 —— 赵曙明 南京大学商学院院长 教授 博士生导师
管理是什么 但是,管理到底是什么呢?它是装满技巧与智谋的锦囊,还是装有商学院讲授的那些分析工具的宝袋?可以肯定的是,上述工具的重要性就如同温度计与解剖学对于内科医生那样重要。但是,管理的历史与发展演变——包括其成功的方面与存在的问题——告诉我们,管理最初只建立在为数不多的几条基本原则之上,具体来说就是: 1.管理是关于人类的管理。其任务是使人与人之间能够协调配合,扬长避短,发挥最大的集体效益。这就是组织的全部含义,也是管理能成为一个关键和决定性因素的主要原因。实际上,现在我们每一个人都受雇于或大或小的商业或非商业的机构,在这些机构中都必不可少地存在着管理。可以说,我们的生计依赖于管理,我们为社会做贡献能力的大小既取决于我们自己的技术、奉献与努力,也依赖于我们所在工作单位的管理水平。 2.因为管理涉及人们在共同事业中的整合问题,所以它是被深深地植根于文化之中。管理者所做的工作内容在联邦德国、英国、美国、日本或巴西都是完全一样的,但是他们的工作方式却是千差万别。因此,发展中国家的管理者所面临的一个基本挑战就是,如何发现和确定本国的传统、历史与文化中哪些内容可以用来构建管理,确定管理的方式。日本经济的成功与印度经济的相对落后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日本的管理者成功地把国外的管理观念植入本国的文化土壤之中,并使之茁壮成长,而印度却没有做到这一点。 3.每一个企业都有责任坚定不移地树立一个共同的目标与统一的价值观,如果没有这种责任,企业将会成为一盘散沙,也就谈不上存在企业。企业必须拥有简明扼要、清晰明了而又独一无二的宗旨。组织的使命是必须拥有很高的透明度和足够大的规模,以便能够提供一种共同的愿景。包含这种愿景的目标必须清楚、公开,而且要时常加以强调。管理面临的首要任务在于思考、制定和说明这些宗旨、价值观与目标。 4.管理必须根据需要与机会的变化而变化,以此促使企业及其成员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每个企业都是一个学习与进行教育的机构组织,培训与发展必须落实到所有管理层次之中去——培训与发展都是没有止境的。 5.每个企业内部都拥有具备不同技术与知识、从事不同工作的员工。企业必须建立在交流与个人责任之上。所有人都需要仔细地考虑他们的目标是什么,并且要保证让那些与自己有关的人明白和了解这个目标;所有人都需要仔细地考虑他们要为别人做些什么,并使别人理解这一点;所有人都需要仔细地考虑别人能够为自己做什么,并且还要使别人知道这一期望。 6.无论是产品的数量还是净收益或净损失本身,都不足以衡量管理与企业的工作业绩。企业在市场上的地位、创新、生产率、人才开发、质量和财务状况等对一个组织的业绩与生存都是至关重要的。非营利组织也需要一些与其任务息息相关的衡量标准,正如评估一个人的健康与行为需要多种标准一样,评估一个组织的状况与业绩也并非只用唯一的标准就能做到。业绩应被纳入企业与管理之中,必须能够被有效衡量——至少要能够加以评估——并且要得到不断的改进。 7.最后,对所有企业来讲,我们都应该记住的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结果只存在于企业的外部。商业经营的目标是让顾客满意;医院的目标是治愈病人;学校的目标是使学生学到一些在10年后参与的工作中能使用的知识。而在企业的内部,只有成本。 一个管理者只有能够理解这些原则与功能,才能成为一个不断获取成功、成绩斐然的管理者。
推荐序 译者序 自序 编写本书的起因和目的 第一部分 管理篇 第1章 作为一种社会功能与人文艺术的管理 第2章 管理的维度 第3章 企业的宗旨和使命 第4章 非营利组织带给商业界的启示 第5章 社会影响和社会问题 第6章 管理的新范式 第7章 当今管理者需要的信息 第8章 目标管理与自我控制 第9章 选拔人才的基本原则 第10章 企业家企业 第11章 新企业 第12章 企业家战略 第二部分 个人篇 第13章 务必要学会卓有成效 第14章 注重贡献 第15章 了解自身的优势和价值观 第16章 掌握自己的时间 第17章 有效的决策 第18章 发挥沟通作用 第19章 领导是一种工作 第20章 创新的原则 第21章 管理你的下半生 第22章 知识型人才 第三部分 社会篇 第23章 社会变革的世纪:知识社会的兴起 第24章 企业家社会的到来 第25章 通过社会部门获取公民权 第26章 从分析到感知:新的世界观 后记 未来的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