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隆平:中国神农的世界传奇(诺贝尔和平奖候选人 一个以解决大多数人吃饭问题为奋斗(296465)

0评论量

74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他是一个偏远地区普通农校的老师,然而,就是这么一个默默无闻的老师,竟然敢于站出来挑战国际权威,他不顾国际上提出的“水稻杂交无优势”的言论,毅然进行他的杂交水稻试验。面对“文革”期间的政治冲击,他不畏压力,坚持自己的试验。随着政治局势的好转,他的试验终于取得实质性进展。他不仅打破了所谓国际权威的论断,还一次次将杂交水稻的产量提高。面对杂交水稻背后巨大的经济利益,他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放弃,他将杂交水稻献给了全人类,他希望让杂交水稻填饱更多人的肚子。他就是了不起的袁隆平。
  李洪文,1970年生于滨城葫芦岛,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公开发表600余万字,出版个人文集10部。
 袁隆平的贡献不仅仅是对我们这个国家和我们的同胞,还能让全人类受益。本书以详实的资料,再现袁隆平的成长历程,讲述袁隆平研究杂交水稻的艰难曲折,向普通人展现科研工作的艰辛,歌颂伟大的科技工作者所做出的贡献。
 一:第一章:颠沛流离,童年躲避战乱的时光   幼是定基——明?洪应明   究竟是怎样的童年,才能成就一个人的辉煌?人性的光辉,能否为战乱亮一盏小小的萤火?袁隆平出生在北平,那是一个军阀混战的年代。当北平协和医院的大夫抱起还在襁褓中的小隆平,恐怕无法想象,她怀里抱着的小男孩,以后会和杂交水稻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袁家从北平开始——天津、江西、武汉一路躲避战乱,几乎无处安身。袁家坐船经过三峡的时候,小隆平失足落水,他差点被冰冷刺骨的江水吞没;小隆平躲在防空洞中,当他听着外面敌机投掷的炸弹“轰轰”爆炸的巨响,恐怕没人告诉小隆平——天降大任于斯人,这句话里面蕴藏的道理。   难道袁隆平以后取得令国人赞叹,令世界鼓掌的巨大成绩,都与他童年所遭受的颠沛与流离有关?   这时,我们的耳边响起了,高尔基《海燕》里的一声名言:让那暴风雨来得更猛烈一些吧!   1:满月,天安门下   东单西单鼓楼前,五坛八庙颐和园……正因为北平城的物阜天宝,富庶繁华,所以民国的时候,这里的战事也特别多,在这里生活的人,会经常受到的兵燹战祸的威胁。小隆平刚刚出生,他需要面对的就是硝烟、枪炮和军阀们贪婪的欲望……天降大任于斯人,命运不会和人开任何无聊的玩笑。袁隆平注定要用一颗种子改变这个世界,这颗金色的种子是否已握在他的手中……   北平城(北京)建城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初名字为“蓟”。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它西峙太行,东连山海,南俯中原。沃野千里的北平城,确实是英才辈出之地。   1930年9月1日,北平城正是丹桂飘香,金风送爽的初秋时节。在北平协和医院产房里,传来了一阵婴儿洪亮的啼哭之声,接生的女大夫告诉产妇华静女士,新生儿是个男孩的时候,华静挂满汗珠的疲惫脸上,露出了欣慰和满意的笑容。   华静女士并不知道,给小隆平接生的女大夫就是林巧稚。林巧稚一生亲自接生了5万多婴儿,她是中国现代妇产科学的奠基人之一。   林巧稚给新生儿做过冲洗后,一名小护士将并不安分的小男孩包在襁褓中,然后给候在产房外面的男人送了过去。这个焦急等待的男人名叫袁兴烈,他现在平汉铁路局当秘书。他的妻子就是华静,华静也在德安县高等小学当过老师。这个新出生的小男孩,就是他们夫妻的第二个孩子。   华静女士躺在担架车上,被两名护士推出了产房,看着丈夫怀里孩子已经甜甜地睡去,她虚弱的语气带着喜悦,说:“兴烈,给我们的二儿子起个名字吧?”   袁兴烈想了想:“他排在袁家“隆”字辈,为纪念出生在北平,就叫他隆平吧!”   隆平这名字,虽然有“家族隆盛,世事昌平”的寓意,可是北平城中真的不太平。小隆平出生半个多月后,即9月18日,张学良通电拥蒋,旋即派东北军12万人入关。当时蒋、冯、阎中原大战正在胶着之时,东北军大兵入关,双方平衡迅即倾斜。21日,东北军占领天津,23日占领北平。   东北军占领北平后,城内物价飞涨,市民的生活秩序,更是乱作一团,为了规避兵燹战祸,袁兴烈工作的铁路局早已经放假,直到10月15日,阎锡山、冯玉祥、汪精卫联电张学良,表示战争停止,接受和平解决方案,北平城的秩序这才得以渐渐恢复。   笼罩在北平城上空的硝烟散尽后,袁兴烈也接到了铁路局复工的消息,他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没有上班,再加上华静在家坐月子,花销颇大,他平日里积攒的大洋,已经快要用磬了。   袁兴烈为了庆祝可以上班,他用家里仅有的钱,到刑部胡同的市场,买来了一只老母鸡。母鸡被宰杀褪净后,他开始将鸡肉下锅,亲手熬汤。袁兴烈一边熬汤,他一边兴奋地唱起了家乡赣剧《古城会》里的唱段——张飞用目来观瞧,打量城外这位将英豪……   袁兴烈熬完了香喷喷的鸡汤,他端着汤碗,给刚刚坐完月子的华静送了过去。华静用汤匙喝完鸡汤,她也被袁兴烈欢天喜地的神情所感染,两个人一商量,决定抱着襁褓里的小隆平,乘兴去一趟天安门。   袁兴烈叫来了一辆人力车,华静怕小隆平被秋天的寒气凉着,出门之前,不仅为二儿子裹了层棉被,还为给他戴了一顶老虎帽。   天安门是明清两代北京皇城的正门。红墙飞檐琉璃瓦,气势巍峨,蔚为壮观。其设计者为明代的御用建筑匠师蒯祥。袁家三口人坐着人力车,沿着长安街,一直来到了天安门前,华静发现怀里抱着的小隆平,睁着一双亮晶晶的眼睛,一个劲地盯着天安门再看。   1924年11月5日,冯玉祥派兵闯入紫禁城,逼溥仪离开了皇宫,民国时代的天安门,早已经不是清朝皇帝的大门了。   袁兴烈看着小隆平专注的神情,一开始,还以为儿子是被天安门的高大雄伟所吸引,可是瞧着瞧着,他就发现不对劲儿,小隆平最后竟“哇”的一声哭了起来。
一:颠沛流离,童年躲避战乱的时光   1:满月,天安门下   2:善念,萤火虫的故事   3:流离,生活中的桃花源   4:歌声:重庆的生活 二:求学上进,奋发努力的青年   1:艰难,一路危险的求学   2:学农,成为相辉学院的学生   3:决定,直奔安江农校   4:实验,无性杂交的结果   5:苦难,开始培育稻种   6:精神,战无不胜的法宝 三:伉俪携行,甜蜜美满的家庭   1:爱情,漏在指尖的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