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下的幸福:哲学家的美好生活指南(310562)

0评论量

0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人们经常会陷入“奋斗—成功—空虚”的无限循环,一直为了目标而疲于奔命,这让我们永远得不到满足,永远感觉人生有所缺失——难道人生意义仅限于此吗? 到底什么才是美好生活的意义?桑德尔借鉴了古代和现代思想家,以及他自己在追求哲学和健身这两项看似截然不同的事业时的感悟,为这个古老而又永恒的人类问题提供了一个令人惊讶的答案。桑德尔认为,上述这种狭隘的、被扭曲的目标导向是人们缺乏幸福感的主要原因。与之相对,他提出,自身导向型活动才是获得持久幸福的关键,它们本身就具有意义,不需要未来的成就或收获来证明其价值。具体来说,就是与三种美德——自我掌控(坚持做自己)、友谊(结交真正的朋友)和与自然接触相关的活动。为了鲜活而生动地说明如何努力实践这三种美德,桑德尔参考了文学、电影和电视作品,以及他的自身经历,这使本书变得妙趣横生,不同于以往的哲学书。正如希腊著名诗人卡瓦菲斯所说的:“目的地是为了旅程而存在的,而不是反过来。”人生中的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终点,都只不过是我们“塑造完整自我”之旅的一段经历。理解日常生活的意义,坚守三种美德,重新审视幸福和成就之间的关系,进而认识你自己,从自己与自己、与他人、与世界的关系里寻找持久幸福——活在当下,拥抱人生这段无限旅途。
亚当·阿达托·桑德尔(Adam Adatto Sandel)是一位哲学家,一分钟内做最多引体向上的吉尼斯世界纪录保持者,也是一位屡获殊荣的老师。 Sandel 曾在哈佛大学任教,目前是布鲁克林的助理地区检察官,是广受好评的《偏见之地:世界推理案例》一书的作者。
这是一本充满了哲思和文艺气息的书,因此,我不想用常规的方式来写推荐,这里仅记录我在出版本书的漫长过程中的一点所思所想。在我看来,这本书的作者是个很有趣的人。原因有两点。一者,他是位哲学家,同时又是引体向上吉尼斯世界纪录的保持者,看起来很割裂、很难以想象吧?二者,他的父亲是世界知名哲学家迈克尔?桑德尔,有这样一位父亲,应当所有人都会感到骄傲,但作者在自己的简介却只字未提,这还是我自己扒出来的。事实上,在阅读其他作品时,经常看到这种关系见于作者简介。啊,果然,他很与众不同!这本书的出版十分不易,面临了很大的挑战。作者对现在社会主流的价值观——目标导向、结果导向,进行了强烈批判。他认为“为目标而疲于奔命”是对生命、活动的狭隘理解,觉得这才是导致人们缺乏幸福感的主要原因。他提出,“自身导向”才是幸福的关键,即专注于当下的行为/活动本身,不需要未来的成就或收获来证明其价值,例如:坚持做自己、结交真正的朋友、接触大自然。除了这种区别于主流的观点外,这本书还存在一个问题:虽然在讲幸福,但它本质是一本哲学书,不同于其他讲幸福话题的“心灵鸡汤”,这本书只有慢下来认真读,才能get到其中的深刻内核。我在想,这种对读者有一定要求的书,会受人欢迎吗?会卖得好吗?但是,在我一口气读完本书后,我打消了这一疑虑。我这种顾虑,不就代表了书中所说的某种程度上的“目标导向”吗?如果只关注最后的结果——卖的好与不好,反而会失去阅读时的快乐。而且,为了包装成大众喜闻乐见的书,我势必会扭曲本书内容,这不能反映最真实的内容,甚至带了“欺骗”性质,我对此感到不自在,也不屑于这种行为。因此,我立志:一定要原原本本还原内容真相,就算只有一个人、两个人、三个人能读懂,只要它有价值,那也够了。接下来说说,作者有趣的两点。一位热衷于健身的哲学家,拥有最善于思考的头脑和强壮体魄,既做到了四肢发达,又做到了头脑非常不简单,是个有魅力的人。而这两项事业的结合,也使这本书不再是枯燥、乏味的“头脑运动”。你甚至会觉得,“看来这本书可以实践,不是说教啊”。而针对于作者闭口不提自己父亲身份这一点,我毕竟不是作者本人,没有太多想法,只能妄自揣摩:作者对自己书的内容绝对自信,不需要父亲为他背书;作者把“自身导向”贯彻到底,正如他在书中所写,如果太在意交稿时间或者图书销量(“目标导向”),就会忽略写作过程本身的价值——在头脑中对思考进行二次梳理所带来的自身成长。可以说,作者本人是他思想的坚决践行者,他也的确因此感到自己很幸福。当然,在本书中,读者能看到的除了作者来回辩证、思忖外,还有极其重要的一部分:古代先贤,例如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等人的见解。如果是喜爱哲学的读者,很可能已经了解过他们的故事及思想,但,从“幸福”角度来重新审视,应该会获得崭新的思考,特别是有关苏格拉底之死和他的“申辩”部分,给我带来了极大震撼,相信对读者亦会如此。再回到本书“哲学”的类别,我想强调一点:这绝非读者所以为的那样索然无味:它融合了作者自身体悟,包含对文学及电影作品的解读,囊括了一个又一个让读者身临其境的小故事——伴着月光,海滩拾贝;站在瀑布上,感受水流的变化……这亦给了我封面设计的灵感:亲近自然,要让读者感到平静的、稳稳的幸福。在写作这篇“推荐”文章之时,一瞬间,我感到压力巨大、如鲠在喉,不清楚这会给读者选定这本书带来多大的帮助——果然,人难免就会犯目标导向的错误,毕竟目标的实现结果可以量化,而人们总是会倾向“用数据说话”。于是我决定稍作调整,下楼感受自然。我望向天空,看到了两只鸟儿,大的飞得高,可能是喜鹊,小的飞得矮,可能是麻雀。我想,作为鸟儿,它们一定没有什么目标的概念:“我一定要比那只鸟飞得高,飞得远”,它们只是在“做自己”,自由自在,在飞行中感受风的托力与阻力。大的那只滑翔的毫不费力,小的那只,一顿一顿的,像是在玩什么三段式的飞行跳跃游戏,它们应该都是快乐而自由的。堵在我不知道是气管还是心脏的那种感觉,随着它们飞远,也渐渐消失了。与其说,让更多人看到这本书、购买这本书是一个目标,不如说,这其实是我作为编辑的期待。正如我的所作所为一样:坚持码下我的真实想法,或者说,出版这本书前后的心路历程;与真正的朋友,而非基于利益关系的盟友分享这本书;在我想要,最起码捋顺这口气的时候,去亲近自然,我也确实感到了一种不可言说的幸福——一种和完成目标的成就感完全不同的快乐。希望(可能为数不多的)读者,能从本书中看到闪光点。如果可以的话,跟着作者去实践他提出的三种美德,持续性地活在当下,拥抱自己独一无二的人生。
人生是一段无限的旅途 我们经常提醒自己,人生“不在于终点,而在于旅途”。我们告诉自己要“拥抱人生的旅途”,而不是执着于我们要到达的终点。在毕业典礼上,时不时会有演讲者引用希腊诗人卡瓦菲斯(C. P. Cavafy)的著名诗作《伊萨卡岛》(Ithaca)中的诗句。这首诗让人想到古希腊神话英雄奥德修斯的故事:奥德修斯用木马计攻陷特洛伊,为国家立下汗马功劳,战争结束后,他率领同伴从特洛伊回国,在海上经历无数艰难险阻,终于返回了故乡伊萨卡岛。卡瓦菲斯写道:“……但千万不要匆促赶路,最好多延长几年……是伊萨卡赐予你如此神奇的旅行,没有它你可不会启航前来。现在她再也没有什么可以给你的了。而如果你发现它原来是这么穷,那可不是伊萨卡想愚弄你。既然你已经变得很有智慧,并且见多识广,你也就不会不明白,这些伊萨卡意味着什么。”1在《荷马史诗》中,卡瓦菲斯发现了一个堪称人生必经之路的教训:人生最重要的不是你取得何等成就(即便是为国为民立下的汗马功劳)或你要到达何处(即便是心心念念的家乡),而是你在旅途中发现世界、认识自我。对于目的和手段的关系,人们普遍认为,手段是为了目的而存在的。卡瓦菲斯却认为,目的地是为了旅途而存在的,而不是反过来。或者可以说,目的地的意义、家乡的意义,是由通往目的地、通往家乡的旅途决定的。归根到底,人生蕴藏着无限的机会,让我们得以塑造个性、发现自我,人生中的每一个目标、每一个终点,都只不过是我们不断认知自我之旅的一段经历。 但是,我们很少认真思考这种观点,或者真正领会其背后的深意。在毕业典礼上,演讲者引用卡瓦菲斯的诗句,赞美人生是一段无限的旅途,但是紧接着他们又强调说,接受教育的真正意义就是让自己有能力解决社会的顽疾或者让世界变得更加美好。这又是一种以目标为导向的视角,虽然披着利他主义和造福社会的外衣,但仍然属于以目标为导向的观点。 即便是那些无比恳切地呼吁大家享受过程的建议,往往也带着一句附言:“你会在不知不觉中达成目标。”而且,我们经常劝别人欣赏人生之旅的沿途美景,但这只是我们安慰失败者的一种方式。“重要的不是你有没有赢,而是你在比赛过程中有没有拼尽全力。”我们认为这句话就是对失败者说的,我们对胜利者绝对不会说这种话。 以目标为导向的人生观已经占据主导地位,无处不在的尖端自我监测设备的广告就是一个明显的证据。诸如苹果手表、Fitbit记录器等智能监测设备,能够追踪、量化、记录佩戴者的一切日常活动,甚至可以“带你到达意想不到的地方——比如穿越加利福尼亚州约塞米蒂国家公园(Yosemite National Park)的三条徒步路线,将带你尽情地欣赏动人心魄的壮丽风景”。我们既想要不期而遇的意外惊喜,又想要路线明确带来的安全感,Fitbit Adventures应用程序的广告语准确地抓住了这两者之间的微妙矛盾。“你走的每一步都是沿着预先设定的路线在前进,沿途的地标景色和宝藏珍品都等着你去发现。你只有一个目标:完成探索,抵达终点。”当然,真正的探索与预设的路线完全就是相互矛盾的,一条确保我们不会迷路的虚拟路线更是如此。因此,就算我们有时候也会产生“人生是一段无限的旅途”这样的想法,我们却仍然困囿于以目标为导向的思维框架。 我们对“追求目标”和“追求活动本身”这两种理想含糊其词,原因在于我们缺乏一个正确的思维框架,让我们理解美好生活看似矛盾的两个方面:一方面,人生并没有固定的目的地;另一方面,通往目的地的旅途本身就是有意义的。只要我们更深入地认识到自身导向型活动及其在自我掌控、友谊和与自然接触这三种美德下的具体表现,我们就可以建立一个正确的思维框架。 我估计这三种美德会让读者产生似曾相识之感,它们似乎与美好生活有所关联。我们都知道,面对社会上从众的压力,如果能够坚持自我,我们就会感到振奋不已;无论处于顺境还是逆境,如果有朋友同甘共苦、互相扶持,我们心里就都会充满力量;如果我们有机会接触大自然,不管是去山上徒步,到海里潜水,还是静静地欣赏美丽的日落,我们都会感到无比快乐。自助类图书也提醒我们,要多和关心我们的人在一起,要感受生活中的点滴美好。但是,三种美德涉及的问题远比我们想象得更多。 首先,在必须有所成就的压力面前,长期坚守三种美德并非易事。其次,我们要通过三种美德得到解放,让自己不再为目标而疲于奔命,但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目标导向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扭曲了三种美德的真正意义。例如,我们总是将自我掌控等同于“向前一步”(leaning in)的精神——所谓“向前一步”,是指在职场上坚持自己的主张,争取自身的利益,目的是创造影响力,以便晋升到更高的职位上。但是,我们忘记了还有其他维护自己、坚持自我的方式,这些方式与成败得失无关,与别人的看法无关,甚至有时候会不利于自己的事业,危及我们珍视的目标,一切只为了保全我们的尊严。 我们也很容易误解友谊,以为目标一致的各种联盟关系就是友谊,以为下班之后一起纵情享乐的那种人际交往就是友谊。于是我们便忘记了那种由共同经历铸造的友谊:在患难与共中,我们一起进步,帮助彼此增进对世界、对自我的认识。在社交媒体上,“朋友”一词来得很轻易,我们把自己的关注者称为“朋友”,我们有多少关注者,就有多少“朋友”。这种现象恰好说明,友谊的真正内涵已经被掏空。当然,我们知道,社交媒体上的大多数“朋友”并不是真正的朋友。但是,我们已经习惯了以这种方式使用“朋友”一词,由此可见,我们对朋友关系的认识已经在不知不觉中走向工具性和目标性。 在与自然接触上,一方面,我们欣赏自然奇观,享受户外活动带来的快乐;另一方面,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我们也想方设法使自己免于伤害,并且让自然界的事物均为我所用。这两个方面如何协调一致,是我们面临的一个巨大的难题。仔细看来,我们对大自然的立场也是模棱两可的。如果是很容易融入我们日常生活或者让我们感到新奇有趣的自然景物,我们往往乐在其中;如果为了工业发展,要毁掉某一片景观、森林、湖泊、海洋,我们也觉得无所谓。 甚至我们爱护大自然也是一种以“保育”之名而采取的行动,意欲实现某种目的。我们将自然视为一种稀缺资源,为了确保地球生态的健康,为了保障子孙后代的安全,我们必须保护自然。但是,我们很少为了自然本身去欣赏和保护它。大自然总能激发我们的惊叹和敬畏,在面对大自然的时候,我们对自己、对追求的目标都会产生新的看法。如果有人问我们,为什么生物多样性很重要,我们几乎都会不由自主地想到一个解释:如果一个物种灭绝了,那其他物种也会跟着遭殃,最终将会危及人类自己。但是,这个解释仍然是目标导向的。我们缺乏一套非目标导向的词汇来解释自然界的多样性本身是有意义的,我们应该积极保护自然。 如果自然表现出可怕的一面,比如飓风、地震、洪水、疾病等,我们就不再欣赏自然,反而会将自然视为威胁,要将其从我们生活中消除。我们拿起武器与自然对抗,千方百计地试图预测自然、控制自然,就好像我们总有一天可以彻底战胜自然,甚至打败死亡。我们很少停下来想一想:即便是最令人沮丧、看上去最不友好的自然现象,对我们人类也具有启迪作用,能够教我们了解生存的意义,使我们更懂人性。
绪论 自身导向型活动:三种美德 人生是一段无限的旅途 哲学:美好生活指南 进步的问题 哲学与日常生活 斯多葛学派的错误 重新理解自我和世界 自我掌控的含义 友谊的含义 与自然接触的含义 与时间抗衡和自由的意义 构建美好生活理想的意义 第1章 自我掌控(一)来自亚里士多德的现代生活指南 追求功成名就带来的压力 忽视和贬低自我掌控 空虚的快乐及其背后的幸福观 合理化自我逃避 亚里士多德论“大度” 大声说!说话的内容和方式体现个性品格 培养自己的判断力 不要让科技产品消耗我们的人生 把生活理解为一个整体 获得独立性的途径:远离与融入 亚里士多德论大度和谦卑的道德 少年棒球联盟赛场上的慷慨与自我掌控 第2章 自我掌控(二)苏格拉底的生与死及其启示 理解与我们意见相左的人 苏格拉底的审判 苏格拉底之死:如何救赎不幸,坚持自我 电影《美丽人生》:一个苏格拉底式的当代故事 真正的同情在苦难面前的意义 第3章 友谊 友谊与自我掌控 自身导向的友谊 友谊与正义的矛盾:《第三人》——霍利·马丁斯和哈里·莱姆的故事 现代人因推崇正义而贬低友谊 友谊的要求和普遍关切的要求 从天命论的角度看对友谊的贬低 通过友谊获得救赎:电影《双重赔偿》的故事 友谊与竞争的关系 对立相吸,还是同类相聚 第4章 与自然接触 “自然”的概念 针对与自然对立的现代立场的批评 现代自然科学的道德基础 重力与人类的奋斗 对斯多葛学派自然观的批判 少年棒球联盟球队训练时遭遇极端天气 寻找珍奇贝壳:路径和目的地如何合二为一 幸福与幸运 第5章 与时间抗衡 目标导向的时间:总是不够用 找回自己的过去:成熟之后变得更年轻 不存在“没有我”的过去和未来 每一次连续事件都与旅途的时间概念一致 重新思考死亡的意义 意识是已发生的人生旅途的产物 疯狂地延长生命有何不妥 对以自我为“主体”、以世界为“客体”的批判及其对生死的启示 拥有馈赠者美德的活动自我是永恒不灭的 自身导向型活动的循环轨迹 时间的流逝与死亡的深层意义 拯救过去 每个时刻的开放性和封闭性是时间流逝的根源 第6章 自由的意义 自由意志的理想是愤世嫉俗的一种表现 事物本身的活动 我们面对的非此即彼从来不是抽象的 自由和对未知的开放态度 致谢 译后记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