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所应走的路(310636)

0评论量

5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我们所应走的路》是胡适的一本散文集。胡适先生是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在批判旧的思想,开创新文化方面有很大的贡献,特别是倡导文学改良、整理国故、民主与人自由、科学与实验精神、新学术新思想等方面有很多创获,至今仍然值得我们学习与思考。本书对现在的我们有极大的教育意义。
胡适(1891-1994),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字希疆,后改名胡适,字适之。著名学者、诗人。以倡导“白话文、领导新文化运动闻名于世。胡适一生的学术活动主要在史学、文学和哲学几个方面,主要著作有《中国哲学史大纲》(上)、《尝试集》、《白话文学史》(上)和《胡适文存》(四集)等。他在学术上影响最大的是提倡“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的治学方法。
梦想与理想 梦想做大事业,人或笑之,以为无益。其实不然。天下多少事业,皆起于一二人之梦想。今日大患,在于无梦想之人耳。 尝谓欧人长处在敢于理想。其理想所凝集,往往托诸“乌托邦”(Utopia)。柏拉图之Republic(《理想国》),培根之New Atlantis(《新亚特兰蒂斯》),穆尔(Thomas More)之Utopia(《乌托邦》),圣阿格斯丁(St.Augustine)之City of God(《上帝城》),康德之Kingdom of Ends(《论万物之终结》)及其Eternal Peace(《太平论》),皆乌托邦也。乌托邦者,理想中之郅治之国,虽不能至,心向往焉。今日科学之昌明,有远过培根梦想中之《郅治国》者,三百年间事耳。今日之民主政体虽不能如康德所期,然有非柏拉图二千四百年前所能梦及者矣。七十年前(1842年),诗人邓耐生(今译丁尼生,英国诗人)有诗云: For I dipt into the future,far as human eye could see, Saw the vision of the world,and all the wonder that would be; Saw the heavens with commerce,argosies of magic sails, Pilots of the purple twilight,dropping down with costly bales; Heard the heavens fill with shouting,and there rain'd a ghastly dew From the nations' airy navies grappling in the central blue; Far along the world wide whisper of the south wind rushing warm, With the standards of the peoples plunging through' the thunderstorm; Till the war drum throbb'd no longer,and the battle flags were furl'd In the Parliament of man,the Federation of the world. Locksley Hall [译文] 吾曾探究未来,凭眼极力远眺, 望见世界之远景,望见将会出现之种种奇迹; 看到空中贸易不断,玄妙之航队穿梭往来, 驾紫色暮霭之飞行者纷纷降落,携带昂贵之货品; 听到天上充满呐喊声,交战各国之舰队在蓝天中央厮杀, 降下一阵可怖之露水; 同时,在遍及全世界之和煦南风奏响之飒飒声中, 在雷电之轰鸣声中,各民族之军旗勇往直前; 直到鸣金收兵,直到战旗息偃, 息偃在全人类之议会里,在全世界之联邦里。 《洛克斯利田庄》 在当时句句皆梦想也。而七十年来,前数句皆成真境,独末二语未验耳。然吾人又安知其果不能见诸实际乎? 天下无不可为之事,无不可见诸实际之理想。电信也,电车也,汽机也,无线电也,空中飞行也,海底战斗也,皆数十年梦想所不及者也,今都成实事矣。理想家念此可以兴矣。 吾国先秦诸子皆有乌托邦:老子、庄子、列子皆悬想一郅治之国;孔子之小康大同,尤为卓绝古今。汉儒以还,思想滞塞,无敢作乌托邦之想者,而一国之思想遂以不进。吾之以乌托邦之多寡,卜思想之盛衰,有以也夫! 摘自胡适1916年3月8日留美日记
梦想与理想 中国公学十八级毕业赠言 在美国普渡大学毕业典礼上的讲演 一 二 三 我们所应走的路 打破浪漫病 信心与反省 再论信心与反省 跟着自己的兴趣走 哲学与人生 我们对待西洋近代文明的态度 南游杂忆 一、香港 二、广州 三、广西 四、广西的印象 五、尾声 平绥路旅行小记 非个人主义的新生活 新生活 ——为《新生活》杂志第一期做的 寄吴又陵先生书 少年中国之精神 (一)少年中国的逻辑 (二)少年中国的人生观 (三)少年中国的精神 我们对于学生的希望 祝贺女青年会 眼前文化的趋向 贞操问题 一 二 论贞操问题——答蓝志先 不老 ——跋梁漱溟先生致陈独秀书 一、梁先生原信节录 二、跋 我对于丧礼的改革 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