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秦始皇:仁定四海(308480)

0评论量

54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这不是一本把《史记》翻成白话,再加点想象铺陈、加点个人感想的书。   说到秦始皇统一中国后的11年统治,人们马上就会联想到“严刑峻法”,“焚书坑儒”,“秦法严苛细密,百姓动辄触法”,以及他用七十万受过宫刑和其他徒刑的罪犯,来为自己修宫殿造陵墓。因此,人们得出一致的结论:是他的暴行引发了陈涉、吴广的起义。秦帝国只存在了短短14年,便被农民战争所推翻。   然而,当《真秦始皇》作者程步用“程步读史原则”,不带偏见地审视历史典籍的时候,上述被人们确信无疑的习惯印象,却经不住历史事件的反诘。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充满了张冠李戴和无中生有。   《真秦始皇·仁定四海》以确凿的史料为证据,否定了几千年来人们对秦始皇严刑峻法、轻罪重罚的暴政指责。令人信服地揭示了秦朝14年而亡的根源。
程步,中央电视台制片人,学者。代表作《真秦始皇》《真商鞅》《大秦始皇帝》等。
全新视角解读历史人物
序是得多个心眼——程步《真秦始皇》 易中天 程步先生不是历史学家,我也不是。他写这本书,我写这篇序,都有风险。 何况程步先生这回涉及的,还是秦始皇这样一个敏感的话题。更何况程步先生居然还认为,秦始皇是历史上有为之君中最仁慈的,是“仁君秦始皇”。天啦!这个结论和我写序这事一旦传出去,肯定是骂声一片。我甚至想象得出那些通栏标题:易中天、程步之流为秦始皇翻案,下一目标锁定…… 这不是危言耸听,他们干得出来,而且以前没少干。比如李零先生的《丧家狗》,就被妖魔化。这一回,我们肯定又会被咬得遍体鳞伤。 所以我必须与程步先生“划清界限”。并亮明观点。第一,我对秦始皇没有研究。秦始皇是仁是暴,我不知道。第二,秦始皇与秦政治不能打等号。就算始皇“仁”,也不等于秦政不“暴”。第三,就算秦政不“暴”,也决不可能“仁”。从秦孝公到秦始皇,秦国经历了巨大的变化。先是公国(孝公时代),后是王国(孝公之后),消灭六国、兼并天下之后又成为帝国。但无论是孝公时代的秦公国,孝公之后的秦王国,还是始皇时代的秦帝国,都不行“仁政”,也不主张行“仁政”。当然,他们也不主张“暴政”,至少不公开主张。为什么呢?因为从孝公到始皇,秦的国家意识形态,就是法家学说:秦的治国方针,也是法家的那一套。这个方针,是商鞅在孝公时代为秦国奠定的,以后又在嬴政时代为韩非、李斯所确立。法家的主张是什么?既反对“仁政”,也反对“暴政”。用韩非的话说,就是“仁暴者,皆亡国者也”(《韩非子·八说》),也就是仁政、暴政都要不得。要什么?苛政。事实上,从孝公到始皇,秦公国也好,秦王国也好,秦帝国也好,其“政”都是苛政,其“法”也都是严刑峻法。比如商鞅规定,但凡不务农而经商,或者干农活不卖力的,老婆孩子都要被收为官奴(《史记·商君列传》);治安的要求,则竟是“步过六尺者罚,弃灰于道者被刑”(刘歆《新序》)。这就实在是太严峻!没错,商鞅执政时,秦国确实做到了“道不拾遗,山无盗贼,家给人足”(《史记,商君列传》)。但这决不是为了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而只是为了让人民“勇于公战,怯于私斗”,也就是只为国君战斗,不为自己战斗;只杀外国人,不杀泰国人;只为高官厚禄杀人,不为蝇头小利杀人。结果是什么呢?是培养出一大批如狼似虎毫无爱心的杀人机器。正是靠着这些杀人机器,秦王嬴政才完成了他的“兼并事业”,把整个天下都变成了他的家产,把普天之下的人民都变成了他的臣仆。在这样一个大前提下,嬴政本人是仁是暴。实在已经是无足轻重的事情了。秦始皇这个“案”,我看不“翻”也罢! 那又为什么还要为本书写序? 真正打动我的,是程步先生“用另一种方法读史”的主张。程步先生能有这个主张,则又因于他不是历史学家,而是媒体人。史学家与媒体人有什么不同?不同就在于,前者一般都相信史书,后者却明白得多个心眼。我们知道,史书记载的所谓“历史”,无非“过去的新闻”;媒体报道的所谓“新闻”,则完全可能成为“将来的历史”。这里面,就有一个“如何报道,如何记录”的问题,也还有一个“如何编辑”的问题。这些问题,史学家不一定清楚,媒体人却门儿清,因为他们有切身体会。媒体人比谁都心里有数,同样一件事情,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笔法去报道,完全有可能让读者得出截然相反的结论。也就是说,媒体人在进行报道的时候,完全能够做到事件、起因、结果、细节都真实,却让读者的感受不真实,并诱导他们得出不真实的结论。 在这方面。我也是有切肤之痛的。但为了不得罪媒体。我还是举史书为例。比如赤壁之战前的孙刘联盟,周瑜、鲁肃、诸葛亮,都起了重要作用,他们也都同孙权谈过话。但根据陈寿的《三国志》,我们只知道周瑜的谈话在后。鲁肃和诸葛亮谁先谁后,就不清楚了。这样,当后人叙述此事时,就必须进行编辑。把诸葛亮的谈话编在前面,给人的感觉就是“诸葛亮说服了孙权”。把鲁肃的谈话编在前面,给人的感觉就是“鲁肃说服了孙权”。这就全看你怎么编辑。根据我和媒体打交道的经验,编辑比记者更重要。正是他们,决定着舆论的导向,也左右着读者的感受和情绪。历史上那些修史的人,包括伟大的司马迁,就都是编辑,或者是编辑兼记者。他们怎么编。我们怎么读,怎么信。如果你没有一点媒体经验,弄不好就会傻乎乎地被牵着鼻子走。程步先生因为自己是媒体人,深知其中奥秘,便在读史的时候多了一个心眼。这个我很赞成。我还建议,读报的时候,也要多个心眼。否则,遇到居心不良的编辑,你上当受骗,他还没事偷着乐:哈哈!任你精似鬼,喝了老娘的洗脚水! 由此可见,程步先生的结论是否成立,可以讨论。但他不盲从,则应该肯定。同样,我们作为读者,当然也不必盲从,不必认为程步先生所说就是对的。他其实也是编辑呢!他在阐述自己观点的时候,对史料也有自己的取舍和编排。例子我就不举了,相信读者自会判断。再说一遍,结论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思考。 是耶?非耶?百家争鸣罢! 2008年9月18日 于厦门
序 是得多个心眼——程步《真秦始皇》 第一章 司马迁骗了我们 第一节 暴君之说如何植入人们脑海? 一 孟姜女,小学课本误导孩童 二 焚书坑儒四个字得罪天下识字人 第二节 再读《史记》,疑窦丛生 一 春秋战国时期人命如草芥 二 惊人发现颠倒乾坤 第三节 司马迁加进去的零碎 一 吕不韦编书,是文化功德还是面子工程? 二 吕不韦辅佐秦庄王,好心不得好报 三 十个字一箭双雕,贬损两人。 四 尉缭为何要离开秦国?又为何没走? 五 老谋深算的王翦为何敢跟暴君叫板? 第四节 剔除零碎,改正司马迁的错误 第二章 秦始皇的根本问题 第一节 吕不韦谋划十年后的阴谋 一 吕不韦大门谋子楚 二 神机妙算的吕不韦是很愚蠢 三 子楚大难不死,安国君早逝,人算抑或天意 第二节 秦始皇的生父问题 一 七条理由否定私生子 二 刑事侦查理论辨析借种生子真伪 三 关于私生子的结论和原因 第三节 秦始皇一统江山不易 一 诸侯列国既盛即衰 二 困苦造就了秦始皇伟大的人格 三 复网友秦始皇的姓氏 第三章 张冠李戴逐客令 第一节 “大索,逐客”原因谬误 第二节 秦始皇接受的秦国有多大 一 《史记》夸大了秦始皇即位时的秦国疆域 二 战国七雄,六分天下秦有其一 三 诸侯六国实力分析 第三节 儿皇帝秦始皇危若累卵 一 来自五个方面的威胁 二 书呆子的举报把秦始皇逼上绝路 第四节 肃反扩大化秦始皇知错就改 一 “大索,逐客”缘于嫪毐叛乱和吕不韦罢相 二 持节求生的文书榜样 第五节 吕不韦为什么没有支持叛乱 一 我们先看性和道德的问题 二 卖爵换粮的正确决策 三 伴君如何不伴虎 四 秦国的官员选拔制度迥异于诸侯 五 吕不韦权衡利弊,选择守法 六 复网友,秦始皇对母亲和吕不韦残酷吗? 七 复网友,秦始皇杀了27个大臣吗? 第四章 尘封千年的军事战略 第一节 对秦始皇统一战争的通常认识 一 秦国真的强大到视六国如郡县? 二 秦始皇消灭六国真的是策反工作起作用? 三 先攻韩国,从敌人最薄弱的环节下手? 第二节 巧妙的战略和绝佳的突破口 一 历史上秦军多次东渡黄河,但都无功而返 二 蒙骜妙计,攻克荥阳 三 从荥阳突破的五大妙处 第三节 操之过急,蒙骜大败 第五章 苦熬八年闪击赵国 第一节 最强大的对手是赵国 一 消灭韩国,赵国坐收渔人之利 二 赵国西有黄河,北有长城,军队勇猛善战 第二节 王翦诈围邯郸 一 王翦退守太原,7年按兵不动,似有图谋不轨 二 王翦前所未闻的战略战术使平赵举重若轻 三 秦始皇的耐心和定力 四 历史上最早的闪电战 五 兵书不载王翦的战略战术 第三节 杀人与屠城 一 秦始皇母家或为平阳侯赵豹 二 平阳侯赵豹一门怎么了 三 秦始皇该不该全母心愿替母家复仇 四 中外历史上,战胜者屠城是很普遍的事情 第六章 满腔怒火仁定四国 第一节 荆轲刺秦,混混变英雄 一 司马迁的文学创作左右读者好恶 二 荆轲刺秦的破绽 三 荆轲刺秦的另外一种解读 四 被荆轲刺秦抹杀了的仁慈 五 复网友,秦始皇屠大梁是史实还是司马迁胡写? 第二节 秦始皇轻敌错用李信 一 李信翻江倒海的攻楚战略 二 楚军三天三夜合而不围,李信果然中计 三 李信注定要战败 第三节 王翦如何破楚 一 可笑的挑战骂阵 二 描绘中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秦楚大战 第四节 平定齐国再用李信 一 秦始皇再用李信 二 和平解决齐国 三 秦始皇统一战争的结论 第七章 君王能否不杀人 第一节 要求封王,秦始皇杀王绾? 一 一言不合,汉武帝杀宰相窦婴 二 一事不当,大臣主父偃被灭族 三 出尔反尔,汉景帝杀晁错 四 秦始皇让人说话未杀王绾 第二节 秦始皇统治六国用屠杀? 一 楚国人刘邦可以做官 二 楚国人萧何工作努力,几次被朝廷提拔 三 楚将后人项羽行动自由,未被监禁 第三节 功高震主,秦始皇杀王翦? 一 谋深君畏,越王勾践诛杀功臣文种 二 功高震主,刘邦杀尽有功诸王 三 为保江山,朱元璋杀尽开国功臣 四 秦将王翦的幸运 第四节 密告谋反,秦始皇杀蒙恬? 一 不辨黑白,崇祯凌迟处死袁崇焕 二 不经调查,罪名谋反,李世民冤杀郧国公张亮 三 汉武帝囚死淮南王刘安 四 秦始皇未杀蒙恬,不让嫉妒有机可乘 第五节 安插耳目,秦始皇杀李斯? 一 秦始皇看得见吗?会往外看吗? 二 若此事为真,秦始皇首先要杀的应该是李斯 三 为什么找不出肇事的元凶 第六节 陨石事件,反标杀人质疑 一 语言、做法不合逻辑,事件真实性质疑 二 演员遵命演奏,无辜悉数被杀 三 臆断学者品行不端,孔子杀读书人开先河 四 南柯一梦,汉武帝冤杀数万人 五 对比的结论:孔子和汉武帝远比秦始皇残暴无道 第七节 诅咒新政,秦始皇杀淳于越? 一 言语失敬,陈涉得势杀故人 二 司马迁出言主持公道,汉武帝大怒处其死刑 三 宽容忍让,秦始皇未杀淳于越 四 为什么秦始皇一生能不杀大臣和将军 第八章 以讹传讹的暴政 第一节 形容词和误导堆砌起暴政 一 琅琅上口的形容词左右了我们的思想 二 文学杜撰误导后人 三 断章取义,暴政说深入人心 四 引经据典时张冠李戴 五 最重要的证据解释错误 第二节 残酷刑罚种类的误导 一 这些残酷的刑罚古已有之,列国都在使用 二 残酷的刑罚多被沿用,且变本加厉 第三节 《秦律》繁苛细密是误解 一 法是细密具体好,还是粗放笼统好? 二 《秦律》首现保护罪犯人权的条款 第九章 焚书坑儒的真相 第一节 焚书,秦始皇谨慎而开明 一 贤君昏君?忠臣奸臣? 二 关于书的误解 三 焚书的措施是适度的 四 焚书与百家争鸣 五 焚书造成的文化缺失有多大? 六 焚书在历史长河中利大弊大? 第二节 “坑儒”是秦始皇惩罚贪污犯罪 一 “坑杀”不是活埋,而是杀死坑埋 二 “坑儒”是惩处贪污科研经费的经济犯罪 三 秦始皇崇法但并不贬儒 四 侯生、卢生当着史官密谋私语骂皇帝 五 焚书坑士,是正确的结论 第十章 去打仗还是去打工 第一节 赋税沉重到什么程度 一 形容词造成的假象 二 秦简或史籍中断章取义 第二节 徭役是加重还是减轻? 一 董仲舒的数字化形容词 二 十大工程耗民百万? 三 百姓是愿意打仗,还是愿意打工 四 秦帝国的徭役是发工钱的 第三节 筑长城是徭役过重的祸根吗? 一 汉长城绵延两万里 二 长城之最属明朝 三 分片包干修长城 四 秦始皇是否修建万里长城 五 抛开文学描写看阿房、骊山 第四节 大兴土木有玄机 一 伟大的文明都曾兴建宏大的建筑 二 浩大的工程是可以软化战争机器 三 复网友,秦始皇不让经商吗? 第十一章 秦帝国崩溃的根源 第一节 根源只有两个字:仇恨 一 仇恨最深的是六国王族 二 因仇恨引发威胁最大的是列国的公卿大臣 三 仇恨影响最广泛的是士大夫阶层 四 百姓的仇恨根深蒂固 第二节 王朝更替的幸运与不幸 一 秦末15年战乱为汉兴铺路 二 汉末战乱而有西晋 三 隋朝建立,同样经过多年战乱的铺垫 四 隋朝战乱,遂有唐兴 五 其后历代,莫不如此 第三节 公正的结论 第十二章 秦始皇的根本问题 第一节 世界史上曾经的宏大帝国 一 古老的波斯帝国只维持了60年 二 500年的古罗马帝国也难逃分裂的厄运 三 宗教信仰没能使阿拉伯帝国一统千年 四 奥斯曼帝国分裂于西方列强的炮舰 五 理想无法支撑大哥伦比亚共和国的统一 六 近在眼前的苏联,同样的主义不同的结果 第二节 秦始皇统一的远见 一 同货币、尺度、车辙,文字,以同天下人之行 二 置驰道,修直道,以除天下之隔 三 巡游、刻石、焚书,以归天下人之心 第三节 汉承秦制,凤凰涅槃 一 汉代承袭了秦始皇的中央集权制度 二 汉代血的教训不得不承袭秦朝郡县制 三 汉代承袭了秦朝的监察制度 四 汉代承袭了秦朝的官吏选任制度 五 汉代还承袭了秦朝的赋税制度 后记一 司马迁的泣血苦心 后记二 享受一个大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