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驱型成长实践篇(310554)

0评论量

11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当代父母的科学教养参考书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取得成功,唯有孩子的自主动机,才能使这种愿望成为可能。自主动机来源于父母与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只要好好跟孩子说话,有效的沟通,积极的倾听就能够构建互相信任、接纳理解、稳固安全的关系养育高情商、高自我掌控感、高内在动机、高自主的孩子。
威廉·斯蒂克斯鲁德博士(William Stixrud,PhD),临床神经心理学家,美国国家儿童医疗中心成员,乔治华盛顿大学医学院教员。他的演讲涵盖了青少年大脑发展、冥想、压力作用机制、睡眠缺失以及新技术对大脑的负面影响等领域。他还发表过一系列颇有影响力的科学论文。 奈德·约翰逊(Ned Johnson),华盛顿特区家庭辅导企业PrepMatters的创始人,备受欢迎的演讲者,他还是青少年在学习技巧、亲子互动和焦虑管理方面的导师。美国国家公共电台、《时代周刊》《华盛顿邮报》《华尔街日报》等媒体都推荐报道过他的工作成就。
樊登挚爱的科学养育畅销书《自驱型成长》推出了实践篇本书旨在帮助父母掌握有效沟通和积极的倾听的实操方法与孩子建立互相信任、接纳、理解、稳固安全的亲子关系从而培养和激发孩子的自主动机
前言 Preface 和孩子进行有效沟通已是当务之急 比尔[1]最近接诊了一个名叫莎拉的七年级女生,她被测出有阅读障碍。不几日后,她的父母打来了一通电话。比尔原以为这次交流会很愉快,毕竟,最近孩子的阅读水平突飞猛进,已经达到了同年级的平均水准——要知道,这个成绩在半年前是她远远无法企及的。但这次通话的话题很快就转移到了另一件事上。 莎拉妈妈跟比尔讲:“我家有条规矩,晚上回家必须先完成作业,才能使用电子产品。莎拉的朋友们会在网上组队一起玩游戏,而莎拉很可能会因为作业没完成无法参加。规矩她都懂,但有一次我管着她不让她玩的时候,她的情绪完全失控了。从当天晚上到第二天早上,她都气得拿我当空气,压根儿就不跟我说话。” 莎拉的妈妈内心明白,她无法逼着莎拉做作业,也无法逼着她产生做作业的欲望。让她纠结的是另一档子事,那就是尽管她用了最大的心力跟女儿沟通,却常常无济于事,甚至雪上加霜。一如这次,对一条合理的家规的践行,演变成了一场激烈的冲突。 “我唱够红脸了!”莎拉的妈妈说,“她明明知道,规矩就是规矩!她很明白作业该优先。我也压根儿不知道,我说了哪句话,把她给点着了。” 如果你已为人父母,你也一定多多少少有过类似的体验,产生过这样的想法:我跟孩子,怎么就是谈不拢呢?我该怎么说,或者我该说什么,才能让孩子更加敞开心扉,和我好好沟通呢?冲突可能起源于一件非常小的事,比如让他们吃晚饭,或者早上叠被子。也可能是因为他们想在放学后去听演唱会,来向家长求取允许。这些沟通的出发点通常伴随着善意、无可指摘,却往往结束于一句斩钉截铁的“我恨你们!”几个小时后,这四个字依然会在你的脑海中回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也能引发可怕的僵局。无论你的问题多么友善与开放,你都只能听到一声嘟囔作为回应。孩子说两个字,就能打发你。 在内心深处惦念着孩子的安全、健康,希望孩子尽量少用电子产品,这种既关心孩子的当下,又为孩子深谋远虑的通情达理的家长,为什么还是会深陷与孩子的争吵中呢?还有个问题同样重要——孩子为什么要跟家长吵架呢? 沟通本来就不容易,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沟通则愈加困难。上了六年级后,那个曾经在四岁时不停向你追问“为什么”的孩子突然就不愿意和你畅所欲言了。你原以为跟孩子的交谈能像过去一样轻松惬意,却突然发现这种交流好似隔着沟箅从下水道里捞钥匙一样困难。 如果你感到亲子关系随着孩子的长大变得愈加复杂,你的感觉是对的。我们在新冠疫情最严峻的那段时间里,写下了本书的大部分内容。受新冠疫情影响,父母和孩子之间的身体亲密程度和边界模糊程度提高到了一个新水平,关系压力也前所未有地大。电子产品在此期间也成了人们学习、社交和娱乐的核心工具;虽然父母千方百计地想让孩子少接触电子产品,可孩子们还是对电子产品十分依赖,这又引发了人们对电子产品成瘾的恐慌及大量争论。受新冠疫情影响,父母也成了孩子们在实际意义上的老师,无论他们对待孩子的方式是否匹配这一角色的需求。倘若孩子们缺少发泄挫折感与其他负面情绪的渠道,行为问题自然而然就会增加。在我们组织的一次视频分享课上,一位妈妈讲了自己如何倾尽全力带着一年级的女儿,每天加油好好上网课。可自己的女儿却画了一幅画,主题是“彗星撞老妈”。这位母亲很想知道:“我到底该怎样去应对呢?” 早在新冠疫情暴发前,我们就已经开始担心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问题了。对于10岁到24岁之间的人群来说,自杀是第二大死因。自2007年以来,自杀率逐年提高。[2]有超过六成的大学生在近期报告说体验到了极为强烈的焦虑,有四成大学生表示他们深感抑郁,以至于日常生活也受到严重的负面影响。[3] 我俩之前合著的第一本书《自驱型成长》[4]中的部分内容,便是对这些令人震惊的统计数据的回应。比尔是一名神经心理学家,奈德则是一名测评“大咖”,我们两个人从彼此不同的角度来看待孩子们所面对的问题,但在一个方面达成了共识:从脑科学的角度来看,缺少自主感带来的压力最大。想想看,你在什么时候压力最大呢?堵车的时候,等待别人做出一个会影响到我们的决策的时候,家里的孩子难受却不知道是什么病的时候,当我们身处让我们感到不适的场景中却无能为力的时候。 有很多孩子,无时无刻不在体验着这种负面感受。他们不断地被外界告知该站在哪儿、该学什么、什么时候能出门、什么时候待在家,身处于不断被他人决策影响自身未来的境地。我们的第一本书解释了我们为什么要改掉之前对待孩子的方式,帮助成年人理解并满足孩子们那种“掌控自己的生活”的需求。而这本书,就要详细介绍一些实操方法,让理念照进现实。 参加我们分享会的家长经常会提出一些问题,通常不是为了对理念刨根问底,而是为了知道更多可以指导行动的细节。比如“我怎么才能说服孩子别花太多的时间在某事上”。顺便一提,这个“某事”往往就是电子游戏或社交媒体。再比如“我怎么跟孩子沟通,才能鼓励他做出最有利于自己的行为”,还比如“我一跟孩子说话他就烦,我该怎么办”。 天底下的育儿方法都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不是吗? “从认知层面深入理解某种养育方法的智慧所在”与“在实践层面进行恰到好处的沟通”是截然不同的两码事。而如果要沟通的内容事关重大,你该怎样才能做到既有威信,又够体贴呢?跟孩子交流,怎样才能做到既坦诚相待,又保持界限呢?当孩子们已经把你逼到忍无可忍的地步,甚至他们把自己也逼到了悬崖边,我们还能退让吗?我俩不断地被问到,除了乞求、责骂、说教、命令和威胁外,还能以什么方式和孩子沟通。父母能问出这样的问题,我们很开心。因为这起码表明他们觉得该改变的是自己以及自己的行为模式,而非孩子。 注重与对方的有效沟通能够有效增进彼此间的关系,并促进对方的进步,这适用于配偶、师生与同事关系,当然也适用于亲子关系。 我们两个人花在和孩子们交流上的时间加起来一共有六十多年,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始终在寻找一种语言,他们能听懂,同时也能影响与激励他们,甚至能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自己。与此同时,我们也一直致力于帮助家长们学会如何在家里好好使用这种语言。我们非常渴望分享这种行之有效的对话方式。 通过《自驱型成长》一书,很多家长看到了我俩如何与来访者进行有效的沟通,这些对话其实也揭示了一些有效沟通的原则。我们甚至还听说,这本书给家长提供的一些话术,比如“我那么爱你,才不愿为作业与你吵架”,真的改变了不少家庭的亲子关系。自《自驱型成长》出版以来,我们一再被敦促写一本更详尽的“育儿手册”,以帮助家长们将书里的种种原则转化成实践手段,此时你手上拿着的这本书,应运而生。你在本书中看不到该怎么跟孩子探讨种族话题或怎么给孩子做生命教育等内容——这些主题最好留给专业领域的从业者来讨论。我们非常尊重这些专家的工作,在维持这种尊重的同时,我们也在坚守着自己的实践领域。这一领域里的知识以行为科学和我俩对神经科学的深入认识为基础,可以帮助我们的来访者家庭解决日常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难题。本书中的对话来自我们与来访者、与自己子女的真实交流,以及我们给家长们组织的集体讨论。 一如本书英文副书名所做出的承诺,我们会好好谈谈该怎么跟孩子沟通驱动力、抗挫折能力和“幸福力”。我们并不保证你会找到激励自己孩子的具体做法,但你肯定会更明晰“驱动力”究竟是怎样运作的,以及平时我们一直在唠叨的陈词滥调为什么会在孩子身上起到与预期截然相反的效果。我们也不认为孩子就不该承担压力,恰恰相反,我们希望帮助孩子建立起更强的抗挫折能力,这样他们就能以更好的状态面对压力满满的环境,而不是彻底“躺平”。我们更不会让你粉饰家庭的氛围,刻意营造没有冲突的“欢乐一家人”的景象。你真正该做的,是理解你与孩子之间的关系究竟有多重要——倘若这个关系变得脆弱,那一切的美好也只是空中楼阁罢了。 [1]“比尔”为本书作者之一威廉的昵称。——编者注 [2]Sally C. Curtain,M. A.,and Melonie Heron,PhD,“Death Rates Due to Suicide and Homicide Among Persons Aged 10-24:United States,2000-2017,”NCHS Data Brief no. 352(October 2019). [3]Laurie Santos,“Laurie Santos,Yale Happiness Professor,on 5 Things That Will Make You Happier,”Newsweek Magazine(January 8,2021). [4]《自驱型成长》已由机械工业出版社引进出版。——编者注
赞誉 中文版序 译者序 前言 第1章 共情沟通和积极倾听:促进亲密和联结的秘方 培养与保持联结 共情与再确认:缔造更好的亲子联结的指导书 该做的和不该做的 今晚怎么做 有效沟通实操案例分析 有效沟通的关键点 第2章 使用顾问型家长的语言:培养出成功、高情商且独立自主的孩子 为什么唠叨、打骂、说教、强迫都不管用 改变能量:愿你拥有力量,却不强加于人 让孩子担起责任 不要救场 你该如何跟孩子沟通 今晚怎么做 有效沟通实操案例分析 有效沟通的关键点 第3章 不要在沟通中传递焦虑:表现出信心和勇气 我们该如何表达恐惧及焦虑,如何利用语言去平复与鼓舞他人 帮助真正处于危险中的孩子:表达关切与有效鼓舞 让家成为避风港 最重要的努力都得靠自己 今晚怎么做 有效沟通实操案例分析 有效沟通的关键点 第4章 使用激励性的语言帮助孩子找到自驱力:提高胜任感和心流体验 什么不该说 努力的科学 强调“努力才能更好”的价值观 好好去玩吧:能够促成心流的表达 今晚怎么做 有效沟通实操案例分析 有效沟通的关键点 第5章 使用励志访谈引导孩子自主改变:提升孩子的自我掌控感 和孩子探讨他们到底想要什么:励志访谈中该怎么说 学会停下迁就,以及处理对抗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 今晚怎么做 有效沟通实操案例分析 有效沟通的关键点 第6章 如何与孩子好好沟通对未来的期望:探索孩子自身潜力和内在动机 两种期望:两件运动衫的故事 通过语言表达健康的期望 拇指规则:如果要竖大拇指的话,就竖得高高的 如果孩子对自己的期望过高:完美主义带来的问题 今晚怎么做 有效沟通实操案例分析 有效沟通的关键点 第7章 如何与孩子探讨对幸福的追寻:增强孩子构建幸福的能力 幸福的公式 我们该如何跟孩子谈论成功与幸福 探讨“全情投入” 与孩子探讨“意义” 与孩子探讨“正向关系” 跟孩子探讨“习得性乐观” 跟孩子探讨生活方式 今晚怎么做 有效沟通实操案例分析 有效沟通的关键点 第8章 如何与孩子沟通睡眠问题与电子产品的使用:理解、有效引导和设立边界 逼孩子睡觉,注定徒劳无功 你该如何跟孩子沟通 由电子产品构建出的互联网 不该说什么,以及不该做什么 首先,就是要真正地去努力理解对方 我们该担心什么,又该说些什么 今晚怎么做 有效沟通的关键点 第9章 跟孩子说什么、怎么说至关重要:让孩子感受到温暖、联结和关爱 什么不该说 你该如何跟孩子沟通 今晚怎么做 有效沟通实操案例分析 有效沟通的关键点 致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