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文集·散文10(308592)

0评论量

20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梁晓声文集·散文》尽可能全地收录了梁晓声迄今为止创作的全部散文作品,这些作品渗透了社会历史的变迁、风俗人情的移易、人性心灵的内省,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史诗似的描绘了时代的全景,讨论了诸多社会热点问题。
梁晓声,原名梁绍生。当代著名作家。1949年9月22日出生于哈尔滨市,祖籍山东荣成市泊于镇温泉寨。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曾创作出版过大量有影响的小说、散文、随笔及影视作品。中国现当代以知青文学成名的代表作家之一。现居北京,任教于北京语言大学人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1968年到1975年曾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劳动。 1977年任北京电影制片厂编辑、编剧。 1988年调至中国儿童电影制厂任艺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电影审查委员会委员及中国电影进口审查委员会委员。 2002年开始任北京语言大学中文系教授。 2012年6月被聘任为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 2019年7月,获第二届吴承恩长篇小说奖。8月16日,凭借作品《人世间》获得第十届茅盾文学奖。 2019年9月23日,梁晓声长篇小说《雪城》入选“新中国70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
茅盾文学奖得主梁晓声文集 散文精选
关于《又是中秋》 我写《又是中秋》,心理相当矛盾。此篇中的“老隋”,是一位二十多年前,也就是我当知青时有恩于我的、兄长般的朋友。没他在二十多年前对我的爱护、帮助,我今天不可能成为作家。我一点儿也不认为作家的社会身份是值得别人羡慕的身份。不,我现在越来越不这么认为了。但写作却是我喜欢的职业。我为我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而经常感到庆幸,终生不悔。 这世界上有许许多多的人不能从事自己喜欢的职业,甚至终生求之若渴而又终生与自己喜欢的职业无缘。 只要这么想一想,我就不能不由衷地感激“老隋”。 他改变了我的人生。没有他,我的人生将会是另一种样子。但可以肯定地说,将比现在沉重得多。 进一步说,我是作家,对我的弟弟妹妹们也很重要。稿费收入尽管是很辛苦的一种收入,尽管不能使我成为“大款”,却毕竟使我有些经济能力周济我的弟弟妹妹,有些经济能力帮助我想要帮助的别人们。我通过此种方式一一报答曾帮助过我的人。除了这一种方式我没有别的方式可选择。施人之恩而不图报,对我是心灵不安的事。这是一种象征性的报答方式。在某些人看来可能是一种很世俗的方式。但我乃世俗中人。许多时候,许多事情上,我们以世俗的思想方法为准则。能以世俗的方式报答应该报答的人们,对我就够欣慰的了。 如此说来,“老隋”既不但是我的恩人,又何尝不是我全家的恩人呢? 我至今很难报答,也几乎根本不曾报答过的,便是“老隋”。 他如今身陷圄囹,我是更难报答于他了。 在我的小说《溃疡》中,在我的自白性文学《从复旦到北影》《我与文学》以及其他多篇文章中,我都怀着真挚的感情提到过“老隋”…… 忘了他就意味着是忘恩,也意味着是一种经历上的背叛。 我对他的报答,也许仅体现于这么一点——我曾竭尽全力企图扭转他后来的人生轨迹,希望能像他当年改变了我一样改变他……当年他成功了。现在我失败了。当年他的对手是时代。现在我的对手也是时代。当年时代杀伤人的武器是“左”,现在时代杀伤人的武器是“钱”。我觉得钱比“左”更其厉害,不可抵挡似的。 我认为“老隋”主要不是为了钱,而是为了追求另一番事业、另一种人生价值。这种追求是一种成本很大的追求,那成本便是钱。没钱那追求便万难实现。而他恰恰没钱,结果他连自己也变成了白白耗费性的成本…… 我为“老隋”时常大动伤感。不管法律判他什么罪名,而我想说——他不可能不永远是我必须感激的一个人……
关于《又是中秋》 关于《表弟》 《今夜有暴风雪》补白 《母亲》补白 《婉的大学》补白 《边境村纪实》补白 《冰坝》补白 《老师》补白 《喋血》补白 《预碎》补白 《激杀》补白 《一个红卫兵的自白》补白 《年轮》补白 《讹诈》补白 《民选》补白 关于《伊人 伊人》 《中国社会各阶层分析》再版说明 颠倒的补白 答《成功》杂志记者问 答《美与时代》杂志记者问 答《海上文坛》记者王雪 答《大众电影》记者问《英雄》 答学生佳静问 答学生小芳问 答宁波大学学子问 答中文学子问 关于《三国》及其他 《卖火柴的小女孩》是写给谁看的 答读者 致李满意的信 致友人书一 致友人书二 致蒋子龙 致王安忆 致周梅森 复黄益庸——生活、知识、责任 致李勤 致仁山 致李自健先生 致学子“信评” 关于《“风雅”何其多》的通信 致徐育伟同学 致康勤 王佳的眼睛 致郑书凝同学 致王锋 致老师 我所认识的涂俏 致涂俏 致坡森先生 关于桌拉木 雾帆 关于《断裂》 关于《一件小事》 《纸铐》悸 致新建贤弟 致庆山先生 致严歌苓 致程德培——谈《雪城》及其他 致陈颖君——读《过年》 流响出疏桐——铁凝和她的剧本 我看冯小宁和他的《红河谷》 我看《大气层消失》 尹力的“行板”——评《我的九月》 关于《好人书卷》 评《红樱桃》 日升日落寻常事——评漠宁的《把太阳支起来》 《血色清晨》——那一个清晨 李辉的《风雨中的雕像》 关于《安琪拉的灰烬》之断想 序《窦利亚诗集》 杨方岗诗文选《磨刀人》序 评贺文庆的少女人物形象组画 关于柳城的《电视电影三字经》 评葛佳的《老同学》 评沈培艺舞剧作品《梦里落花》 《景克宁传》序 评贾凤山将军的散文随笔 《鬼商》代序 《大官村“海选”》观后感 《客过亭》读后感 白衍吉《人生笔记·岁月琴弦》读后 学子小说《女儿河》序 学子小说《中国病人》序 《中国病人》的调研报告 连云港这一本“书” 推荐《资本主义文化矛盾》 关于《木木》的回忆 读董猛先生的长诗《黄河游》 《足迹》序 “存在心里的,是不会丢掉的”代跋 《同代人赋》自序 《梁晓声作品自选集》自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