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青少年的党史·第六卷:筑梦新时代(308542)

0评论量

20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写给青少年的党史》丛书是一套面向新时代少年儿童的有温度、有厚度、有力度、有态度、多角度的党史学习教育读本。该丛书由国内著名党史专家邵维正教授领衔并担纲主编,中央党校、国防大学的多位专家组成创作团队,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中国中共党史学会副会长张启华担任学术顾问。 丛书紧紧围绕“中华民族是怎样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这一主旨,突破传统的章、节、目框架结构,以问答形式展论述,梳理归纳了当代青少年关注的60个问题,突出重、难、热、亮,按党史发展脉络分编成6卷,依次为《中国有了共产党》《红色星火燎原》《战火中成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春天的故事》《筑梦新时代》。每卷既独立成书,连贯起来又构成一个整体,能够系统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概貌。每个问题后设有“名言金句”“读党史长智慧”栏目,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掌握主要内容和精髓启示,引发思考,从中受益。 在叙述方式和语言风格方面,丛书努力贴近少年儿童的阅读习惯和受程度,力求以生动形象的党史故事作为切,由小到大,由浅深,讲清来龙去脉,剖析前因后果,引发思考共鸣,达到以情感人、以理服人。在版式上,坚持图文并茂,强化视觉冲,增强可读性、趣味性。
邵维正,1936年出生,著名党史专家,专业技术一级教授,少将军衔。1951年初参军,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和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被原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称号。 曾考证出中共一大召的准确时间和出席人数,解决了党史上两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著有国内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获全军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的《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被中宣部、中组部列为向党员干部推荐的学习书目。近几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党史故事100讲》。 李步前,现为中共中央学校《学习时报》副编审。师从邵维正教授,曾任原总后干部轮训大队政策理论教研室主任。参编《中国共产党90年创新实录》等著作10多部,发表学术文章60余篇。
☆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出版物 ☆中宣部2020年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项目 ☆2021年丝路书香工程主题出版重翻译资助项目 ☆共青团中央中学(中职)团员党史学习教育参考图书 ☆2021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的评论文章《面向青年,以史育人》,对该丛书给予高度评价。 聚焦60个核心问题,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 追寻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一、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时间定格在公元2012年11月8日。 这一天似乎很普通,时间的钟摆按照既定的节奏,不慌不忙地走着。 然而,这一天对中国共产党来说,意义非凡。 这一天,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隆重开幕。这次大会对我们党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 5年后,党的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而“新时代”的起点就是党的十八大。之后,“党的十八大以来”成为媒体使用的热词。 2012年11月8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隆重举行。(新华社记者兰红光 摄) 走进“新时代” “时代”是一个时间概念,通常是指历史上以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状况为依据而划分的某个时期。 在英国作家狄更斯笔下,“时代”充满着矛盾和对立。他写道: 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 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 这是一个信仰的时期,这是一个怀疑的时期; 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 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 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人们正踏上天堂之路,人们正走向地狱之门。 马克思对“时代”的认识则更加理性和深刻。他把人类历史按照不同的发展阶段作了多种不同的划分,比如: 两阶段论,即前共产主义和共产主义; 三阶段论,即自然经济时期、商品经济时期和产品经济时期; 四阶段论,即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和机器大工业时代; 五阶段论,即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 中国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正式成立到以2012年党的十八大为起点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经历了91年。在此期间,中国共产党共完成了3件大事。 第一件大事,带领中国人民历经28年浴血奋战,完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 第二件大事,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第三件大事,进行改革开放新的伟大革命,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使中国大踏步向前发展。这件大事现在仍在继续。 如果把这3件大事用一条线串起来的话,这条线就是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即: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 党的十九大在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论断的前面加了一个状语——“经过长期努力”。 这里的“长期”,既是指改革开放后开辟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又可以往前追溯到建党以来的全部历程。 “经过长期努力”是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是果。 有些青少年读者可能会问:凭什么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也就是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有哪些基本依据?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认识和找到答案。 一是所处发展阶段的转变。 什么样的发展阶段决定什么样的时代。之所以把党的十八大作为新时代的起点,是因为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党和国家事业发生了历史性变革,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中国已经站到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进入新的发展阶段。 我们能感受到进入新的发展阶段后各方面发生的变化。比如:生产力水平显著提高,不少领域的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综合国力大幅增强;我国经济在保持30多年高速增长之后,开始进入新常态,将保持中高速增长,实现更高质量发展;人民的获得感不断增强,生活更加幸福美好…… 二是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 长期以来,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 在改革开放前,由于生产力水平比较低,社会产品严重匮乏,不能完全满足人们的需求,人们吃不饱、穿不暖的现象还比较普遍。在一些艰苦地区,有的家庭穷得全家人只能合盖一床被子,家里没有一件电器。 改革开放以来,这种状况得到了根本性改变。市场上的商品琳琅满目、应有尽有,物质丰富,基本满足了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落后的社会生产”已不符合实际。 人饿了的时候想吃饱,饱了的时候想吃得好、吃得安全,人们的需求在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这时,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更加凸显。比如:城乡、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经济发展的总量、程度不充分,在很多方面经济发展与老百姓的需要还有差距,等等。 可见,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这是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依据。 三是面临国际环境的变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展同外部世界的交融性、关联性、互动性不断增强。与之前相比,中国不再是一个“默默无闻”的国家。目前,我国经济总量排名世界第二,外汇储备排名世界第一,产品大量出口,“中国制造”享誉世界……事实证明,中国已经越来越强大了。 2018年3月,《厉害了,我的国》在全国上映。影片展示了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在各方面取得的历史性成就,引发强烈反响。这是影片的一张宣传海报。 今天的中国,已不再是处于世界体系边缘的旁观者,也不再是国际秩序的被动接受者,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建设者、引领者,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树大”容易“招风”。正因为这样,西方霸权国家对我国不断进行打压、阻遏,领土主权、经济贸易争端不断显现。我国面对的国际和周边环境起了新变化,这是进入新时代的一个重要维度。 总的来看,在正确认识和把握我国发展所处新的历史方位的基础上,针对国际国内形势,世情、国情、党情发生的重大而深刻的变化,我们党慎重作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具有充分的理论和现实依据。 新时代“新”在哪里 我们中国人向来是崇尚“新”的。比如:商朝的开国君主商汤,在他的洗澡盆上刻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意思是如果能够做到每天都清洗污垢,使身体焕然一新,那就应该天天洗,让自己新上加新。 《诗经》中说:“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说的是,周虽然是一个古老的邦国,但它的使命在于革新。 这些都表达了古人对“新”的追求。 时代的发展总是不断向前、不断更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它的“新”体现在方方面面。 ——“新”在国家实力更强。 中国是一个大国,有960多万平方公里陆地面积,在世界上排名第三;有约14亿人口,约占世界人口总数的1/5。长期以来,我国虽然各方面都有很大的进步,但是贫穷落后的面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没有发生根本性的改变,仍处于大而不强的状态。 比如:1978年改革开放伊始,我国经济总量不到1500亿美元,排名世界第11位;人均GDP为156美元,在世界上排名倒数第4位,当时美国的人均GDP为10587美元,我们连它的零头都不到。 那时我们国家的外汇储备只有1.67亿美元,如果不考虑货币贬值等因素,这点钱大概连一架造价24亿美元的B-2隐形轰炸机的一个机翼都买不到。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经济的落后状态逐步改变。 比如:到2012年时,我国经济总量达到8.6万亿美元,排名世界第二;人均GDP为6337美元,在全世界201个国家和地区中排名第104位。我国经济实力有了大幅提升。 目前,我国的外汇储备已达到3.3万亿美元,是1978年的近2万倍,成为世界第一。 ——“新”在人民生活更富。 经历过不同的时代,国人对生活水平的变化感受太深了。改革开放初期,农民辛勤劳作一年,全年的收入只有几十元,平均每天只能挣到1毛多钱,生活水平极低。当时的安徽省凤阳县前五生产队,10户人家有4户没有大门,3户没有桌子,68人中有40多人没有棉裤,生活条件非常艰苦。 2012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总收入近27000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近8000元。大多数人告别了物质紧缺的生活,日子越过越好。 有一个非常典型的例子,那就是罗芳村的历史变迁。 深圳河隔开了深圳和香港,河两边各有一个村庄,一个是深圳的罗芳村,一个是香港的罗芳村(也叫“绞寮村”)。改革开放前,深圳的罗芳村村民人均年收入是134元,而河对岸香港的村民人均年收入是13000元,相差近100倍。于是,罗芳村村民纷纷跑去深圳河对面的香港打工,很多人到了香港那边之后就住下不再回来了。慢慢地,这些居住下来的罗芳村人在香港那边又形成了一个新的罗芳村。 改革开放后,深圳实现了经济腾飞,深圳这边的罗芳村很快富裕起来,村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而河对岸香港的罗芳村村民的生活面貌却没有多大变化。于是,很多香港罗芳村村民又纷纷从香港回来了。深圳罗芳村从贫穷到富裕的巨大变化,是改革开放后深圳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一个缩影。 深圳罗芳村村民自建的小洋楼(新华社记者卢汉欣 摄) 人民的生活更富,至少包括两层含义: 一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社会主义的最终目标是共同富裕。在新时代,人们离共同富裕的目标越来越近。 二是对美好生活的要求更高、更广泛。人们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些期盼也在逐步实现。 ——“新”在国际影响更大。 在历史上,中国曾为人类文明作出过卓越贡献。包括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和火药在内的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对世界文明发展史产生了很大的影响。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推动了文艺复兴运动和宗教改革,促进了思想解放和社会进步;指南针在航海上的应用,促成了此后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的航行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开启了一个新的航海时代;火药武器的使用,改变了作战方式,帮助欧洲资产阶级摧毁了封建体制的堡垒,加速了欧洲的历史发展进程。 到了近代,中国逐渐衰落,被资本主义列强用洋枪洋炮打开大门,受到列强的欺凌压迫,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根本谈不上在世界上有什么重大的影响。 如今,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正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显著提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发起创办亚投行,成功举办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中国引领全球治理的实力和能力进一步彰显。 2016年9月5日下午,世界的目光聚焦于太平洋西岸、东海之滨、钱塘江畔——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十一次峰会在杭州圆满落幕。在这次峰会上,来自全球最重要的20个经济体的领导人同10多位嘉宾国领导人、国际组织负责人在一起,聚焦全球最突出、最重要、最紧迫的问题,寻良策、聚共识、明方向,收获了丰硕的成果。 中国作为这次峰会的主席国,一系列的做法和主张尽显大国风范,以实际行动促成了“杭州共识”的最终达成,赢得了外界的一致称赞,彰显了中国的国际影响力。 新时代怎样有新作为 新时代正是施展才华、实现抱负的大好时候。现在,青春是用来奋斗的;将来,青春是用来回忆的。新时代的青少年要用奋斗托举明天,交出无悔的青春答卷。 ——树立远大志向。 志向,就是理想以及实现这一理想的决心。我们常说“有志者,事竟成”。志向,就像黑夜中的灯塔,照亮人们奋斗的征程。 志向是人们前进的动力。这是因为,志向作为一种价值目标,能够激发人们的斗志和激情,从而产生一种强大的精神动力,激励人们去努力、去奋斗、去拼搏、去克服困难,从而取得成功。 一个人如果没有志向,就像失去了灵魂,就会浑浑噩噩、一事无成。新时代的青少年应当树立远大志向,胸怀天下,以国家和民族兴亡为己任。 秦朝时有一个农民陈胜,在为人佣耕时曾对同伴发出“苟富贵,无相忘”的感慨,但遭到众人的讥讽。于是,他又喟叹:“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最终带领农民揭竿而起,反对秦王朝的暴政,成为著名的农民起义领袖,在历史上留下了浓重的一笔。 毛泽东在学生时代就决心“立奇志、交奇友、读奇书、创奇事”,同学们称他为“毛奇”。他给自己规定了“三不谈”:不谈钱、不谈琐事、不谈男女之事,被同学们誉为“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凭借立下的志向和不懈的努力,毛泽东最终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 周恩来年少时就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这一壮志鞭策他奋斗不已,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任总理。 很多有成就的人往往从小就树立了远大的志向。这种志向,又往往是把个人的前途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紧紧地联系起来,通过为国家的独立富强、繁荣昌盛而努力奋斗来实现自身的价值。 习近平总书记对“志向”和“人生最重要的志向”作了解释,指出:“志向是人生的航标。一个人要做出一番成就,就要有自己的志向。一个人可以有很多志向,但人生最重要的志向应该同祖国和人民联系在一起,这是人们各种具体志向的底盘,也是人生的脊梁。” 实现远大的志向要从小事做起,从点滴入手,两者并不矛盾。老子在《道德经》中说:“天下大事,必作于细。”大事是从小事萌芽、发端和开始的,只有从小事做起,把小事做好,才能干成大事。 ——努力提高本领。 进入新时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的周期大大缩短,各种新知识、新情况、新事物层出不穷。据研究,18世纪以前,知识更新的速度为90年左右翻一番;20世纪90年代以来,知识更新加速到3~5年翻一番。近50年来,人类社会创造的知识比过去3000年创造的知识的总和还要多。面对这种新形势,我们青少年必须加强学习,不断提高自身本领。只有这样,才能为完成“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我们青少年正处于学习的黄金时期,应该把努力学习作为首要任务,作为一种责任、一种精神追求、一种生活方式,“树立梦想从学习开始、事业靠本领成就的观念,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让增长本领成为青春搏击的能量”。 一批批年轻科学家用青春托举国家重器,为祖国的科研攻关贡献了智慧和力量。(新华社记者琚振华 摄) 时代先锋,从来不缺少青春的力量:北斗导航系统的核心技术攻关团队,成员平均年龄33岁;首艘国产航母的研发人员,平均年龄36岁;负责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装工作的团队成员近7成是90后,平均年龄还不到28岁。他们用青春托举大国重器,用知识书写时代华章,把自己的志向与国家民族的发展方向牢牢锁定在一起,成为新时代青年中的佼佼者。 ——矢志艰苦奋斗。 在新时代,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任重而道远,前进的道路上充满荆棘,每一位中华儿女都要艰苦奋斗、加倍努力。 青春的底色永远是奋斗。“要知道,春天的道路依然充满泥泞”,没有哪一代人的青春是容易的。 革命战争年代,无数的少年儿童小小年纪就投身革命,当起了儿童团员,为作战部队侦察敌情、站岗放哨、送水送饭,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勇敢地与敌人进行斗争,为革命胜利作出了贡献,涌现出刘胡兰、王二小等一批人们耳熟能详的革命英雄。 全面抗战爆发后,一大批爱国青年为了实现革命理想,怀抱一腔爱国热忱,冲破重重阻力,不远千里来到延安。他们投身革命队伍,挖窑洞、建宿舍,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火热的战斗生活中茁壮成长。 到了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许多年轻人继承了先辈们的革命传统,在各个行业里发光、发热。在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装车间,40个人要在不到4个月的时间里,完成近5万个零件的总装工作。舱体密不透风,最热的时候温度接近40摄氏度。面对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的巨大挑战,一群不服输、不怕苦的年轻人敢于担责任、扛压力,用拼搏和汗水把成千上万的零件组装成了真正的大火箭。 长征五号运载火箭总装工作难度大、任务重,工作人员在总装厂房挥汗如雨。(新华社记者何超 摄) 青春因拼搏而精彩。习近平总书记曾这样勉励我们:“青年时代,选择吃苦也就选择了收获,选择奉献也就选择了高尚。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名言金句 新时代属于每一个人,每一个人都是新时代的见证者、开创者、建设者。只要精诚团结、共同奋斗,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挡中国人民实现梦想的步伐!我们要乘着新时代的浩荡东风,加满油,把稳舵,鼓足劲,让承载着13亿多中国人民伟大梦想的中华巨轮继续劈波斩浪、扬帆远航,胜利驶向充满希望的明天! ——习近平 读党史 长智慧 经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不懈努力,以党的十八大为起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 进入新时代,是我国长期发展由量变积累到质变实现飞跃的结果。正是由于我们所处的发展阶段变了,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变了,所处的国际环境变了,我们党才作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一重大政治判断。 进入新时代,意味着我们国家更强大了,将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步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意味着人民生活更加美好,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意味着中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国际影响力更大了。 新时代要有新气象。新时代的青少年,首先要树立远大志向,胸怀天下,以国家和民族兴亡为己任,将自身的命运与国家、民族的命运紧紧联系起来;其次要努力提高本领,把学习作为首要任务,让勤奋学习成为青春远航的动力,以高强的本领成就未来事业;再次要艰苦奋斗。 人生能有几回搏!要知道,“青年时期多经历一点摔打、挫折、考验,有利于走好一生的路”。
写在前面的话 卷首语 一、怎样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二、小康社会从“全面建设”到“全面建成”,一字之差,有何深意? 三、为什么改革开放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 四、如何看待中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新理念? 五、为什么提高文化软实力事关民族复兴大业? 六、怎样理性认识中国的科技实力? 七、怎样看中国强军兴军的新征程? 八、怎样理解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 九、我们党怎样实现“打铁必须自身硬”? 十、如何理解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民族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