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的三十年:平成日本经济史(310472)

0评论量

1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平成时代(1989~2019年),是日本从泡沫经济崩溃转向经济增长低迷的三十年,所以又被称为失去的三十年。在平成时代的尾声,日本社会各界都发起了对平成时代的回忆,而作为经济学家的野口悠纪雄则为时代的告别奉上了一部特别的献礼。 从泡沫崩溃到低欲望社会; 从制造业强国到“出口立国”的崩溃; 从世界经济第二,到被远远甩在时代的身后; 日本经历了什么? 从失去的二十年走向失去的三十年,其间的次贷危机、东日本大地震、安倍经济学这些重大的历史事件,又给日本留下了什么? 后平成时代的日本未来又该走向何方?
野口悠纪雄,1940年出生于东京。东京大学工学部毕业后,进入大藏省工作。1972年在美国耶鲁大学取得经济学博士学位。曾先后在一桥大学、东京大学、斯坦福大学及早稻田大学等任教授,于2017年9月起任早稻田大学商业及金融研究中心顾问。专业研究领域为金融理论、日本经济论。
适读人群 :对经济问题感兴趣的大众读者 日本经济学者,一个时代亲历者与参与者,谱写的平成时代的挽歌
前言 本书主要从经济层面回顾整个平成时代。 在这个时代,我们这代人度过了50~80岁的人生,而且与上一代人共同推动了平成时代的发展。 对于昭和时代的经济人物,大部分人我只在书上了解过,见过面的人屈指可数。但是,平成时代的大部分经济人物都与我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关系。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并不是单纯分析数据和罗列资料,而是真实记述发生在我身边的事。 上一代人推动了日本社会的发展。我们这一代人肩负着让日本社会与世界潮流融合的责任。正是因为日本与世界的差距,才让我们这代人有机会影响日本社会的发展。至少我们是拥有选举权的国民,政治层面的抉择并非与我们毫无关系。 那么,我们这代人就必须扪心自问:“我们完成使命了吗?”“前辈打下的基础得到发展了吗?”很遗憾,我们失败了。 如果用一句话概括这三十年,那就是日本经济被世界经济的浪潮远远甩在身后。整个平成时代,日本经济的国际地位持续下降。 然而,问题的关键在于,日本经济落后于世界并不是因为努力过了但没能跟上时代,而是因为在世界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时候,日本并没有感知到,所以才落后了。日本并没有意识到改革的重要性,面对大环境的变化也没有采取任何措施。 世界瞬息万变,要想保住原来的位置,就要不断前行,一刻也不能停下。然而日本却一直止步不前,因此也没能保住原来的位置。这也验证了美国生物学家范·瓦伦的红皇后假说[1]。 1997年,马丁·马利亚(Martin Malia)出版了《苏联的悲剧》一书。书中提到,70年间发生了很多惨剧,国家成了一片废墟。人们从一片废墟的噩梦中觉醒了。 事实上,日本也有着相同的经历。幸运的是,日本并没有变成一片废墟。但是等到日本人反应过来的时候,世界已经完全变样了。 “失去的二十年”“失去的三十年”成了日本国民常挂在嘴边的话。不得不说,平成时代确实是这样一个时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是检讨我们这代人为何失败的报告,是一本反省自我的书。 因为我们没有完成使命,所以改变日本的重任又不得不委托给下一代人。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本书是我们这代人向下一代人交代任务的书。 平成时代结束后,日本国内掀起了回顾平成时代的热潮。不少媒体报道了以“回顾平成时代”为主题的特辑。 回顾一个时代,我们不仅仅是怀念过去,更重要的是反思过去,找到日本在平成时代失败的原因,这样才能让回顾平成时代的热潮变得有意义。 本书正是从这个观点出发,全面分析平成时代的经济,并且思考在对于日本经济至关重要的岔路口,日本真正应该做什么。 书中提到的问题也与目前日本经济所面临的问题相关。此外本书还探讨了未来的日本应该做些什么。 本书主要对日本经济进行分析,同时也涉及世界经济,尤其对中国的发展和巨变做了深刻分析。 本书的核心内容是分析平成时代的日本经济。但是,要回顾平成时代的三十年,难免会有许多感慨。 我身边的很多人都是受时代巨变的影响,人生轨迹完全改变了。有的人已经离开了人世。他们之中的很多人是比我们这代人还要年长的上一辈、上上一辈,有的人是我的老师或者是直接上司,甚至有的人是与我处在一个时代的人以及我的朋友们。生离死别就发生在我的身边。 当然,我的生活方式也完全改变了。因此本书也记述了一些我个人的回忆。 本书的目标读者不仅仅是经济领域人士,同时也想供普通大众读者阅读。因此书中很少使用经济学专业术语。如果文中有必须要用到经济学相关专业术语之处,会特别加以解释说明。 从经济层面上分析,平成时代大致可以分为三个时期。 第一个时期是20世纪90年代。在这个时期,日本泡沫经济崩溃,日本经济遭受了沉重的打击。一直以来支撑着日本经济的金融机构也都纷纷倒闭。这一部分内容将在第一章到第三章中阐述。 第二个时期是从2000年开始到2010年的这十年。在这一时期,日元不断贬值,日本经济也在逐渐恢复。但实际上都是一些虚假现象。2008年的雷曼事件导致日本经济的恢复进程戛然而止,出口产业受到了严重的冲击。关于这一时期的内容将在第四章到第六章中详细分析。 第三个时期是2011年以后的这几年。这一时期的相关内容在第七章到第九章会详细记述。 以下是各个章节的主要内容概述。 第一章是“日本人没有觉察到泡沫经济的崩溃”,记述了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日本股票价格开始下跌,企业利润等这些经济指标也开始恶化。即便如此,大多数的日本人依然没有察觉到日本经济的变化。国民普遍认为泡沫经济的崩溃是从1995年左右才开始的。 第二章是“世界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末到90年代的这几年间世界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1989年11月柏林墙倒塌。1991年12月苏联解体。彼时,中国也在加快推进工业化。此外,信息技术(IT)革命也进入了第二阶段,互联网已经普及。在制造业领域,水平分工这种新型生产方式也被广泛应用。随着IT技术的进步,我们的工作环境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第三章是“20世纪90年代末期的金融大崩溃”,记述了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随着房地产泡沫的破裂,不良债权问题也日益凸显。此前人们坚信绝对不会倒闭的金融机构,也因不良债权的增加出现了经营问题。到了90年代后半期,世界末日般的氛围笼罩着日本。 第四章是“21世纪日本经济的虚假繁荣让改革渐行渐远”,记述了从2003年1月到2004年4月,日本政府和日本央行大规模的汇率干预使得日元开始贬值。国民称之为“舒适的日元贬值”。很多人认为日本又恢复到了以出口为主的经济模式,日本经济终于恢复了。事实上,这只不过是暂时性的虚假繁荣而已。 除此之外,日本的制造业也开始迁回国内,在日本本土建起了一些生产电视机的大规模工厂。这样的行为恰恰与世界潮流背道而驰。彼时的我正好在美国待了一年多,站在日本的外围去审视日本,这个国家的落后显而易见。 第五章是“美国房地产泡沫和雷曼事件”,记述了美国疯狂的房地产泡沫,同时分析了这是由日元(贬值)、房价、汽车组合作用的复合型泡沫,而这个组合结构并不是一个可持续的结构。随后美国房地产泡沫崩溃,2008年雷曼兄弟破产。 第六章是“日本的‘出口立国’模式彻底崩塌”,记述了美国房地产泡沫的崩溃对日本经济造成的影响。美国住房抵押贷款证券化的失败导致美国消费需求骤降,日元不断升值。紧接着,日本的出口贸易骤减,最终导致日本出口立国的梦想破灭。事实上,对日本经济而言,“依靠出口增长”并不是解决日本经济困境的根本之策。 日本从这种萎靡的状态中恢复过来得益于两大原因:第一就是中国政府实行的大规模经济政策,第二就是日本政府实施的制造业救济政策。这些政策也导致日本的民间企业对政府的依赖性越来越强。就连普通国民都认为,这种强烈的依赖性存在着潜在的风险。此外,日本的经济结构也没能得到调整和改变。 第七章是“民主党内阁与东日本大地震”,记述了东日本大地震后,日本的贸易收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肩负众望上台的民主党政权对日本的经济也没有进行任何实质性的改革。此外,本章还分析了受欧元危机的影响,日元不断升值,股票价格持续下跌等现象。 第八章是“安倍经济学和异次元货币宽松政策带来了什么”,指出异次元宽松货币政策并没有增加财富,同时提到日元贬值不断加剧的理由、决定追加实施宽松货币政策以及扩大负利率等政策。安倍经济学并没有提高工资和促进消费,想要通过宽松货币政策寻找日本经济的出路是相当困难的。 第九章是“日本未来应该做的事”,思考未来的日本经济将会面临的一些问题,并给出应对措施。例如,①如何应对劳动力不足的问题;②如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保障支出增多的问题;③如何应对中国的增长以及世界经济的结构变化;④如何应对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要想应对这些问题,日本就要打破既得利益者的藩篱。这将是日本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在本书出版之际,谨向幻冬舍的四本恭子女士表示诚挚的感谢。 2018年11月 野口悠纪雄
前 言 第1章 经济陷入长期停滞 1 经济长期下滑 3 出口立国模式的“猝死” 11 没有希望的国家 22 第2章 失去的二十年 36 问题出在哪儿 38 如何看待20世纪90年代 53 第3章 经济政策的局限 66 财政政策的缺陷 68 金融政策的功与过 82 第4章 日式公司走向终结 93 公司是谁的 96 日式官僚社会的构造 103 第5章 “制造立国”的神话 118 “磨合优势”失灵 120 IT总承包商的末路 128 第6章 创新和经济增长战略 143 股东资本主义的必要性 145 从回避风险到迎接风险 156 创新是什么 162 创造性破坏的可能性 170 第7章 不平等的真相 185 不平等出现的原因 187 新的身份社会 202 事后的正义 216 第8章 闲散富裕族 231 内部失业人员 233 蚂蚁的出路 249 第9章 终身雇用的神话 259 终身雇用是日本的传统吗 261 日式网络的局限 270 雇用组合模式 277 后记 2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