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清小说补论(增订本)(309099)

0评论量

31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作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方面的研究及教学工作,并出版过多部学术著作,本书收集了作者近年来有关方面研究成果的文章,并对先前的研究观点进行了修订和补充说明,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刘敬圻,1958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现任黑龙江大学中文系教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教学与研究工作。
  作者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的研究与教学工作几十年,造诣颇为深厚,其著作的学术观点很权威。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韩非子·说林上》) 一些多年来形成的错觉,似应受到冲击。 其一是:“刘备性格不及诸葛亮、曹操、关羽丰满生动。”这不准确。刘备性格的历史浑厚性是惊人的。尽管其道德内容被挥发得汪洋恣肆,成为最活跃因素,却没有因此湮没其历史风神。而且,即使道德内容本身,也已不拘泥于儒家的迂腐规范,出现儒老杂糅,义利合一趋向。刘备形象绝不贫困苍白,它只是不容易被穿透、被理解罢了。 其二:“长厚而似伪是艺术上的失误,是作家才力不足而导致的主观动机与客观效果的矛盾。”这是对作家的又一误解。刘备性格中的“矛盾”现象,不是无意为之,而似有意为之;不是浅露的二重组合,而是深远的无隙无缝的融合;不是一时一事屈指可数的,而是伸手投足无往而不在。这是作家艺术创造力的又一证明。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提供的艺术经验超越了诸葛亮与关羽等,与曹操、宋江的复合性性格一样,值得特别注意。 其三:“把刘备偶像化,简单化,是人民的选择,人民的审美需求。”这话也似是而非。且不说统治阶级的思想是历代的统治思想,也不说“集体无意识”的民俗心理究竟怎么形成的,批评家的艺术使命哪里去了?他们的生花妙笔对读者的影响岂能推得一干二净?如庸愚子,如修髯子,如毛宗岗(尽管他功大于过),如某些教科书。这里全然没有找个替罪羊的意思,只是渴望批评家摆脱某些封建正统思想和小农意识的自知不自知的纠缠,不再延续“智绝”“奸绝”“义绝”以及“处处以百姓为重”一类绝对化观念,还《三国演义》主要人物以本来面目。 1989年3月 (原载《文学遗产》1989年第3期)
代序:第一朋友 1 上 编 刘备性格的深隐特质 所有性格学的研究都是由外向内的 惟智者为能以小事大 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仲尼不为已甚者,过犹不及 见微以知萌,见端以知末 嘉靖本《三国志通俗演义》中的曹操性格 与旧戏舞台上的粉面奸臣判然有别 种种恶德不属于“琐碎的个人欲望” 兼收并蓄,抑扬参半的状态 宋江性格补论 问题发生在比较与联想之后 忠与功利的相互撞击、相互渗透 义与功利的相互依存、相互消损 一个形象,三点启示 贾宝玉生存价值的还原批评 贾宝玉生存状态的还原考察 贾宝玉文化归属的还原考察 余 论 薛宝钗一面观及五种困惑 不涉及薛宝钗的性格史 欣赏她宽厚豁达,从容大雅的魅力 依然有种种困惑 林黛玉永恒魅力再探讨 反思:叛逆说的依据及困惑 补说之一:永恒的悲剧美的集大成者 补说之二:永恒的任情美及其启示 《红楼梦》女性世界还原考察 提供一个参照系 《红楼梦》是这样看女人写女人的 简短的结语 “停机德”女性模式的发轫与流变 李娃:乐妻精神的传奇化,“停机德”范式的发轫 赵春儿:“停机德”模式的平民化与写实化走向 曹妙哥:李娃“勖夫”传奇的变异 《聊斋志异·凤仙》及其他:“停机德”模式的式微 薛宝钗:“停机德”理念的承传与裂变 小人物摭谈(五则) 读白娘子和许宣 读恒娘 读阿绣 读娇娜和孔雪笠 读沙僧 《三国演义》《水浒传》写人艺术平议 《三国演义》:由单一型模式向复合型性格过渡 《水浒传》:写人艺术的开拓与演进 下 编 关于《三国志演义》的研究方法 从“熊猫是熊”谈起 从海瑞也有“恶德”谈起 从刘备打督邮谈起 《三国演义》用人之道比较谈 观念的较量 政策的较量 个人魅力的较量 《三国演义》嘉靖本和毛本校读札记 毛本的功绩 刘蜀人物的变化 曹魏人物的变化 毛氏的宗旨 《水浒传》寓意的还原考察 异彩纷呈的“上山”现象 创作宗旨的还原批评 多余的话 “三言”“二拍”与市民情绪 婚恋模式与婚恋观念的裂变及启示 友情模式与友情准则的裂变及启示 第一次大批量地关注自然本色淳美的普通人 《聊斋志异》宗教现象解读 偶像的芜杂状态及其文化渊源 两大模式及其世俗内涵 余论:儒教指向及其兴奋点 蒲松龄宗教实践寻迹 从众与随俗:多神崇拜的原始色调三教融通的乡土风采 珍惜与感恩:铭记“上人”与“善信”的功德 彰显仁义礼信勇光泽 圣地与景观:信仰与审美合一 神址与风物互补 《红楼梦》主题多义性论纲 文贵丰赡,何必称善如一口乎 2 苦闷的多重性与“书之本旨”的多义性 “寓杂多于整一”的合力 一明一暗两条主线的妙用 《红楼梦》少年女仆现象补说 不再讨论她们的种种不幸 少年女仆使用价值补说 少年女仆衣食住行补说 结语及其他 《红楼梦》描述大事件、大波澜的艺术经验 “淡淡写来”“淡淡带出” 高潮蜿蜒而来,又逶迤而去 照应在“无意随手”之间 性格贵在多层次皴染 附 录 吴小如先生“少作”的批评境界 1 热切揄扬,坦荡摘谬:“少作”的鲜活个性 视阈宏阔,窄题宽做:“少作”的批评张力 博学慎思,识古通今:与“大家”对话的桥 呼唤“刘西渭”:对批评家品质的礼敬与期待 “少作”的品质 澎湃着少年精神 涌动着学子底蕴 夯实着“大家”丰碑 《徽宗词坛研究》序 读《红学人物志》·代序 《文学的“独立”与文学的“真相”》序 《水浒传续书研究》序 《清初贰臣词人研究》序 生死文字间 1 《北宋词史》书后 《南宋词史》再版后记 《宋代女词人词传》书后 《梦幻的窗口:梦窗词选》后记 《20世纪中国古典文学学科通志》后记 《明清小说补论》后记 后 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