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小论·上(308922)

0评论量

20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文学小论》分为上下两册,此书为上册。书中不仅收录了赵树理的相关书信、自传,还整理了赵树理在不同场合的发言、谈话记录。此书保持了一手资料原貌,重回历史洪流,让读者通过了解赵树理的成长和经历,感受赵树理身上所散发的赤子之心。
我没有研究过有关语言的科学,只是根据我自己运用语言的经验漫谈一下。 语言是传达思想感情的工具。为了很好地传达思想感情,在语言方面应做到以下的两点:一是叫人听得懂,一是叫人愿意听。想叫人听得懂,就须说得通;想叫人愿意听,就须说得好———或者“说得技术”。写文章和说话一样,只是把“说”变成“写”,在接受者方面只是把“听”变成“读”或“看”。写文章比说话容易一点,因为话需要接着说,如果每说一句话的中间隔五分钟,那任你怎样说得通、说得好也没人听;而写文章就活动得多———写了上一句想不好下一句,隔一天再写也没有关系。比方这段文章究竟写了几天,你们是不会看出来的。 “文法”是研究语言通不通的规律的。“修辞学”是研究语言好不好的规律的。这两种学问,对运用语言很有帮助,应该学习。可是这种学问只是语言的解剖学,光从那里边学不到语言。比方学骑自行车的人,懂得车子的构造要比不懂好得多———因为更容易掌握车子的规律;可是光懂得车子的构造而没有练习过骑,骑上去仍然会摔倒。 那么学语言究竟应该从哪里学呢?应该从广大的劳动人民群众中学。见的人多就听的话多。广大群众就是话海,其中有很多的天才和专业家(即以说话为业务的人),他们每天每时都说着能为我们所欣赏的话。我们只要每天在这些人群中生活,那些好话和那些好的说话风度、气魄就会填满我们的记忆。 学语言不能只凭记录,因为不论说话和作文,要是查着记录来拼凑语言,那只能证明他的语言还没有学到足够应用的程度。有些人在作文的时候,想起一句好话来,即使不太合适,也想转弯抹角把它用上去,那也是因为语言不够丰富的缘故。比方好衣服不太多的人,过中秋节也就穿起漂亮的棉袍子来,如果他有漂亮的夹袍便不至于那样子。曾记得有一篇讽刺说快板公式化的相声,一开始是一个人打着竹板说:“打竹板,迈大步,前行来在棺材铺……”另一个人打断他的话说:“我不开棺材铺!”他说:“你开一个好不好?”另一个说:“我开的是估衣铺!”他说:“你最好还是开个棺材铺,我没有估衣铺的词儿!”我们学语言一定要学到见景生情,要甚有甚,不应该像他那样会说棺材铺不会说估衣铺———自然更不应该强拿棺材铺的词儿到估衣铺门前去说。
语言小谈 北京人写什么? 谈语文教学 业余创作漫谈 “起码”与“高深” 不要急于写,不要写自己不熟悉的 谈群众创作 决心到群众中去 与青年谈文学———在旅大市文学爱好者会上的讲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