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信仰(我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经典文集)(308015)

0评论量

42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本书是萧楚女的杂文选集。 先由青年个人修养问题谈起,主张青年以进化论与唯物史观为指导思想,树立正确且远大的革命理想,学以致用,积极地投身于现实生活,大胆去想,放手去做。 随后论述了在当时中国,教育远不足以救国,革命才是拯救中国的唯一出路。结合时事,控诉了帝国主义势力对中国民众的压迫与剥削,并怒批了当时腐朽的国民政府一味退让的种种举措。 而后指明我党与国民革命的关系,及其发展方向,并批驳了“醒狮派”对我党与国共合作的恶意中伤。为因生活在动荡不安的年代而觉前路迷茫的中国青年提供了一条光明的革命信仰之路。
萧楚女,原名树烈,中国共产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之一、无产阶级革命家,湖北汉阳人。 1920年初,加入恽代英创办的“利群书社”,走上革命道路。192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24年,与恽代英一同主编《中国青年》,并为《向导》《学生杂志》等报刊撰写了大量文章。1925年,任中共豫陕区委宣传部长,主编党的机关报《中州评论》。1926年,协助毛泽东编辑《政治周报》,任第六届农民运动讲习所专任教员。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
我党早期青年运动领导人萧楚女经典文集,为中国青年指明了光明的革命信仰之路,对提高当代青年思想道德修养,具有重要意义。 本书精心编排,由青年自身修养问题谈到如何反击外国反动势力对我国的进攻,再到对我党先进性与革命性的深入剖析,篇章主题循序渐进;手绘烫金封面,雍容大气。 “百部红色经典”系列丛书为发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专门设计,收入作品皆为名家名作,旨在重温红色经典,缅怀先烈,传承革命精神,弘扬爱国主义。
革命的信仰 我们眼前这般青年,在自己的内心生活上,大都没有什么信仰。我们不但不信仰什么,并且有时连自己的力量也还要否定了,我们常常问我们自己,我们所以如此,并不是因为我们有什么科学的怀疑精神—不肯轻易相信什么。一切摆在我们意识阈门口的东西,我们实没曾预先审察过:到底这些值不值得信仰,或应不应该信仰。我们只是单纯地、无条件地任什么都不信仰。这,实在是一种盲目的“否认狂”。我们生活上的一切烦恼、沉闷、悲哀、痛苦,都是发于这个根源。我们现在好比彷徨在大海里,茫无边沿的凶涛恶浪不断地扑身而来,我们的“一生”只好清醒明白地让彼卷了去! 我们要晓得:一个人的内心没有信仰,就是那个人没有“人生观”。没有人生观的生活,等于没有甜味的蜜、没有香气的花。何况我们现在方且生活在这样一个中国社会,这样一个时代的中国社会里?花、蜜岂止“不甜”“无香”而已,简直连不甜无香的枯干躯壳也还不能存在呢!万恶的社会之海的凶涛恶浪,不是已经把我们浮荡昏眩得差不多要死了吗?我们不是对于一切都已没有了一点勇气、一毫决心,去与之对抗了吗?我们怕毁谤、怕诬构、怕耻辱、怕失败、怕穷、怕死:我们是一事也不敢做,一步也不敢走了;我们已经成了驯犬,帖服在黑暗的恶魔之下—我们做了家庭的奴隶,做了军阀和靠前资本帝国主义的俘虏,做了一切非道德、不道德的习惯的降服者。我们几乎连我们自己也不认得了! 我们应该想一想:我们现在这种生活,还能算是“人”的生活——还能算是人类之中堂堂的“青年之人”的生活吗?我们试一追忆我们几年前的那些“五四朋友”,和我们那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前的许多“人类之表率者”。我们可不问一问梭格拉底何以能那么从容而死;颜真卿、颜杲卿何以能那么抗贼不屈吗?文天祥怎么不怕死呢?史可法怎么不愿生呢?马丁路得何以有如此大胆?克林威尔何从得那样魄力?徐锡麟的手枪,何以放得那样快?秋瑾的血,何以流得那样红?黄花岗的烈士们何以死得那么齐整?五四朋友又何以打得那么高兴? 这岂有什么不可思议的奥妙!都只为佢们各人的内心,各有个充实其自我之意义的信仰而已!有所信仰,所以内心充实;内心充实,所以没有一隙可以为外来客气所乘——佢们的人格就成了一个勇气与决心相结合的结实物了!佢们的生命之前途,是无穷尽的,是光明的;佢们并不看见那些可怕的东西——于是他们大踏步地前进了!徐锡麟相信满清必倒,汉族必能光复,所以徐锡麟很快地射击了!梭格拉底相信真理永在,所以梭格拉底从容死了!五四的朋友,和黄花岗的烈士们,相信中国一定可以从佢们的呐喊声中解放出来;所以便一口气地演了那大打大杀的全武行了!我们的怯懦,我们的畏首畏尾,我们的容忍苟活,容忍得军阀、帝国主义……横行一世:都只因我们没有像梭格拉底去相信真理,没有像徐锡麟去肯定自己的力量罢了! 现在,死气弥漫了我们的周围了!“请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谁家之天下”——翘首燕云,能勿悲乎?朋友!我们读书也读够了,我们现在应当不管它是什么,要各自赶快去找一个合乎我们现在的生活,和我们对于人类前途所负的使命的需要之物,以为安身立命之地——以充实我们的生活,把自己和自己所居的社会,一齐从那无边的黑暗之中,拯拔出来。 (载《中国青年》2期,署名:楚女) 青年与进化论和唯物史观 我们都晓得十九世纪中,有两个巨大的火焰。这两个火焰,便是我们耳所熟闻的“进化论”与“唯物史观”。一八五九年那一年,真是一个革命的年代。在那年,达尔文(Darwin)发表了《物种由来》;马克思(Karl Marx)发表了《经济学批判》。他们这种少有的哲学,把欧洲乃至全世界永远变成了青年。他们用着他们的那巨大火焰,显示了一切过去自然界和人间社会的秘密,然后一切政治、道德、学术,才真正地开始向着一种科学的、有福于全人类的方向走。
革命的信仰 青年与进化论和唯物史观 社会主义与我们的“社会生活”之意识 我们应该先求了解现实生活 我们应当注意实际的社会问题 “亏本”与革命 我们应无前提地做好人 个人主义之分析 隐居与避恶(通讯) 青年们现在可恍然了吧 要学成了再做事吗 革命的宣传与革命的行动 我们须注意于品性与行为之一致 艺术与生活 《中国青年》与文学(通讯) 世上并没有完人 脱离家庭及拒婚问题(通讯) 身心的锻炼与反锻炼 革命中学生应持的态度 教育与革命 革命与“革命教育” 青年与农村教育 讨论“国家主义的教育”的一封信 中国人之怨望 万县事件与中国青年 吾人应正名流误国之罪 反抗“五卅”惨杀运动中所见的阶级斗争 从九·七纪念中看出的五卅运动的价值 谁叫醒狮派人学李汉俊 显微镜下之醒狮派 国民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国民革命与“专一”“诚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