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养育:为孩子搭建良好的成长生态(310525)

0评论量

3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只有为孩子搭建良好的成长生态,才能培养出成功的、走得更远的孩子。 那么,良好的成长生态该如何搭建呢?作者认为首先要解决关系问题,有好的关系才能有好的教育。好的教育一定是从好的关系开始的,从关系开始,向关系出发,到关系结束。 本书立足于亲子关系、自我关系、夫妻关系、家校关系,融合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认知心理学、脑科学知识,通过“呈现学生案例、挖掘底层逻辑、理解前沿认知”的方式,指导我们如何培养孩子,缓解我们的育儿焦虑。
和 渊 清华大学生物学博士,师从颜宁教授,现为人大附中高级教师。全国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基金课题主持人,北京市优秀青年人才,北京市教育新星。海淀区学科带头人,海淀区青年岗位能手,中国青少年科技辅导员协会高级辅导员,国际青少年科学奥林匹克竞赛中国区组委,清华大学校友总会生医药学院分会理事。曾获得全国创新型名师孵化大赛全国决赛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科研成果一等奖、北京市课程建设优秀成果一等奖。在Science等期刊上发表科研论文,在国家级核心期刊上发表教学论文十余篇,出版专著《生物学观念和方法例谈》(人民教育出版社,2023)。著有教养类畅销书《成为学习高手》等,译有畅销书《准备》,曾被中央电视台、凤凰网、中国科技教育等采访报道。
★来自清华博士、人大附名师的家庭教育指南,帮你一次性解决所有的教养问题。 ★为你揭秘人大附中优秀学生背后的家长群像,解锁优秀孩子的培养秘诀。 ★结合前沿认知科学、儿童心理学、教育心理学、脑科学知识,从亲子关系、自我关系、夫妻关系、家校关系出发,通过“呈现学生案例 挖掘底层逻辑 理解前沿认知”的方式,教你培养当下的好学生、未来的成功者,帮你缓解养育过程中的焦虑。 ★清华大学博士、人大附中知名教师和渊,已培养近千名清华、北大和国外名校的学生,这次和老师将20年名校学习、教学的经验和方法,倾囊相授。 ★好养育,才有好成绩。成功养育的关键在于为孩子搭建良好的成长生态。如何搭建?和老师在书中给出了详细具体的方法。 ★语文、数学、英语和科学如何启蒙和学习?孩子玩手机和电子游戏,该如何管理?孩子要不要学奥数,怎么学?如何在小学阶段培养孩子良好的学习习惯?如何在合适的年龄给予孩子性教育?如何和孩子一起面对校园霸凌?……这套人大附的方法简单好上手,实用且有效。 ★书中关于孩子学习、成长的科学模型,助你培养更优秀的孩子。 ★樊登、郎世溟、香帅、李永乐、罗滨、宋少卫等大V和知名校长联袂推荐。
前言 我是一名高中老师,我身边的亲戚、朋友、同学和家长,经常满怀焦虑地向我讨教各种各样教育问题的解决方案,仿佛我是一个“教育专家”。 显然,我并不是什么专家。我不是什么心理学大教授,没有什么在心理学领域独特的研究成果;我的孩子年龄还比较小,我也没有养育出什么哈佛、耶鲁、清华、北大名校毕业的孩子;同时,我也是第一次做妈妈,也是和所有人一样,一会儿信心满满,一会儿充满焦虑。 那是哪里来的胆量,促使我来写一本家庭教育的书,来讲怎么培养成功的孩子呢? 我是人大附中老师、海淀妈妈、清华生物学博士,高中教师的背景能让我看到孩子的“出口”,海淀妈妈的背景能让我看到孩子的“入口”,而博士的研究经历能帮助我做好扎实的调研工作,在如何养育孩子上得出比较靠谱的结论。 这么多年的观察和研究下来,我认为,好学生是好家长教出来的。这句话不是说好老师不重要,而是说好家长更重要。好家长更加明白,成功养育的关键在于为孩子搭建良好的成长生态。 关于好学生,家长不要误解,我先解释一下我对好学生的定义。在一个老师的字典里,是没有差学生的,从生物学的角度讲,每个孩子都是亿万精子竞争的获胜者;从宇宙的角度讲,每个孩子都是亿万星辰的集结。所以,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禀赋,但不一定体现在学习成绩上。那什么是好学生呢?我把一个好学生比喻为一棵树,根是身心健康,身心健康是一切的基础。树干是品德,价值观要正。树干之上的一层,是热爱学习,有自驱力、成长型思维,在这个基础上,拥有比较不错的成绩、过硬的基础技能是自然而然的事情。在基础技能之上,则是交往力、洞察力、共情力等软能力(第2章会详细讲述这部分内容)。 在ChatGPT惊艳全球的同时,我们不禁思考,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当下的好学生、未来的成功者呢?我觉得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孩子成长的土壤,而为孩子提供一个关系和谐的学习型家庭,愿意为了教育孩子而去学习和改变,关注孩子的心理内核而不是外在表现,可能会让孩子成长得更好。下面我展开讲一讲。 首先,我是一名高中教师,我有一个小小的洞察,发现什么样的学生背后通常都有一个什么样的家长。孩子是家长的一面镜子,优秀学生背后多数有优秀的家长,而问题学生背后通常也有问题家长。高中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出口”,它以高考分数的形式,折射出这么多年来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等在学生身上最终开花结果的样子。我自己在学校教书快十年了,教了几千名学生。我的学生们很多已经毕业工作了,我和他们中的很多人还有着比较密切的联系,他们每个人在毕业后的不同发展给我提供了很好的观察研究样例。 同时,我担任过很多年的班主任(兼任年级副组长),见过各种各样的学生,也由于需要解决各种各样的问题,和很多家长打过交道。我在和优秀学生的家长聊天时,通常会感觉比较舒服,能感受到他们和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通常都不错,也非常重视孩子的学习,从小对孩子的学习有一定的规划,也愿意为培养孩子投入时间和精力。而我发现,如果家长经常在家简单粗暴地打骂孩子,孩子也容易把这种暴力倾向带到学校;家长容易情绪激动,孩子也容易与其他同学发生争执;家长喜欢攀比,孩子也更愿意与周围同学比较;家长是固定型的思维方式,那么孩子很难拥有成长型的思维方式…… 家校合作,本身就是教育者的责任之一,那我是不是可以把这么多年的经验积累和案例系统性地整理出来?讲家庭教育的书,作者要么是大学教授、专家学者,要么是具有成功经验的家长,而从学校教育、从教师的视角反过来审视家庭教育的书并不多,而作为高中老师,我能以终为始进行倒推,看到很多教育中的问题,应该能在家庭教育方面给出一些建议。 其次,我是一个海淀妈妈,所有妈妈经历的“不得已”和“卷”我都身临其境,感同身受。作为一个家长,当看到身边其他妈妈天天带着孩子去各种课外班,看着微信群里各种听不懂的“鸡娃”术语时,我也为如何培养一个未来成功的孩子而焦虑。特别是从怀上大宝开始,当我从老师的角度转换为家长的角度时,就会更多地思考我们要做怎样的家长,怎样才能做一个“好家长”,我们到底应该如何去培养孩子……亲身经历了这么多案例,我深深地意识到家庭教育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重要性。好奇心的驱使,我诚惶诚恐地把市面上能买到的口碑比较好的家庭教育指导方面的书都买来看了一遍,边看边写读书笔记。 然而,我发现,很多书中的方法操作对家长的要求很高,缺乏对家长的共情,家长本来已经很忙了,再去做到书上说的每一个细节,真的太累了。大多数书里都是在描述养育孩子过程中遇到了什么问题,并且只是针对这些问题给出应急方法,缺乏从根上去探究问题的实质是什么,缺乏从底层逻辑去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这就使得家长遇到A问题可以从书上找到A答案照做,但是遇到类似的B问题,就不一定知道该怎么处理了。比如,孩子不爱写作业这件事,每个孩子背后的原因都是不一样的,不可能用一个简单的方法就解决了,单纯去学习这些方法其实是治标不治本的。那些提到的“方法”“步骤”虽然可以拿来即用,但这只停留在解决问题的表层,只是在“术”的层面上看起来解决了问题,并没有在“道”的层面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真正明白这些步骤背后的底层逻辑是不容易的,家长能正确运用书上讲到的方法、步骤的前提,是需要深刻理解这些操作背后的原因,然而很多书并没有讲到最本质和底层的东西,导致家长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所以,我萌生了自己写一本书的念头,一定要把育儿这件事情的底层逻辑讲清楚。这样,我们在生活中就不必纠结于一些细节,把握好大方向即可。 再次,我是一名生物学博士,有比较扎实的科学研究功底,能通过大量的文献检索、资料查阅,从“生理学的本质”角度,为家长提供在养育和教育方面比较科学、权威和前沿的认知。在家庭教育领域,市面上关于育儿的书实在太多了,质量也是良莠不齐。其中有很多理论,众说纷纭,有些甚至是相互矛盾的,到底哪些说法是正确的?哪些说法是有待商榷的?哪些是最前沿的科学认知?另外,很多书虽然也不错,受读者的欢迎,但是毕竟写作这些书的家长只带大了一两个孩子,他们的这种个体经验能复制吗?是否具有普遍意义呢?是不是在人群中开展的大规模科学实验得出的结论才更靠谱呢?家庭教育是一门非常复杂的交叉学科,涉及大量的心理学、认知科学、神经科学、生物学、行为学等知识,要科学地回答一个问题并非易事。所以,我在写作本书的时候,查阅了大量的资料,试图从生理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的角度做出解释,让本书的论证更加科学、严谨、可靠。 ……
前言 第一篇 焦虑·成功 第1章 无处安放的焦虑 问卷和访谈:我们到底在焦虑什么 孩子的内卷:杯赛、超前学和考证 家长的困境:上有老下有小,工作家庭多头烧 焦虑的本质:我们为什么而焦虑 第2章 家长希望培养什么样的孩子 当下的好学生,未来的成功者 成功与智力、情商、努力的关系 什么样的路径最容易取得成功 如何发掘天赋,助力孩子成功 第二篇 家长·孩子 第3章 好学生的家长有什么共性 制定家庭战略规划 构建良好的亲子关系 树立科学的教养方式 打造学习型家庭 第4章 好家长如何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让孩子爱上学习 缺乏学习动力vs.天生的学习机器 外部驱动:外界环境对本能的影响 做60分父母,激发孩子的内在动力 内部驱动:自驱力培养的脚手架模型 第5章 终身学习,做成长型家长 0~6岁 婴幼儿期:生理和个性的独立 6~12岁 童年期:智力和大脑的独立 12~18岁 青少年期:社会性独立 第三篇 自我·夫妻·家校 第6章 做更好的自己是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平衡是个伪命题 做更好的自己 精力管理 时间管理 第7章 成为好夫妻是成为好家长的前提 夫妻关系是家庭关系的核心 打好配合,让爸爸参与养育 第8章 家校协同,让孩子健康成长 学校与家庭在培养孩子方面的不同 如何处理与老师的关系 如何处理孩子之间的关系 参考文献 后记 高效学习 全年龄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