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征新观察 ——红军长征若干重大历史问题辨析(308476)

0评论量

38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本书紧紧围绕关于长征的30个热点、疑点、难点、重点问题进行归纳整理,反映和体现了红军长征研究领域的新发展、新观点。 书中努力把这些年国内学术界的研究成果作了呈现,这对于研究长征的学者及中共党史、中国革命史、中国现代史专业的学者、大学生、研究生都可以把读,从而系统地了解红军长征史的研究动态,是一部系统地整理、归纳、总结红军长征史研究成果的著作。其编写的出发点决定了本书就是要把大量的长征史研究成果介绍给读者,但又不是简单地介绍给读者。要对红军长征若干重大历史问题加以正确的思辨。
孙新,中史博士,公共管理博士后,讲师。 研究方向: 的历史与的建设 教学工作: 研究生课程:《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科生课程:《中现代史纲要》、《中现代历史人物研究》 代表性学术成果: 1.学术著作:编著《长征新观察》,青岛出版社,19年9月第1版。 2.学术著作:参著全国的建设研究会编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建理论体系概论》第十三章的纪律建设第三节加强的纪律建设的途径和方法,建读物出版社,21年3月第1版。 3.科研项目:主持完成的政治建设研究中心19年度一般课题“发展积极健康的内政治文化研究”(19GZY301)。 4.学术论文:孙新、张维维《新时代的政治建设统领地位的基本内涵和价值意蕴》,载《科学社会主义》19年第4期。 5.学术论文:孙新《始终保持对主义的高度警惕》,载《中国政干部论坛》年第5期。 6.学术论文:孙新《国外政加强和维护内团结的主要做法及启示》,载《湖北行政学院学报》年第3期。 7.咨政报告:年来解构主流意识形态的新变化、新特点》,载《求是内参》21年第2期。 荣誉及奖励: 1. 编著《长征新观察》年获第34届华东地区优秀哲学社会科学图书,第三十届北方十五省、市、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图书奖。 2.参著《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建理论体系概论》获中宣部办公厅“年主题出版出版物选题目录”。 3.“中现代史纲要”专题化教学研究获年校级优秀教学成果(排名第四)。 4. 北京大学年度青年教师教学比赛初赛暨马克思主义学院第二届教学比赛。 
本书以全新的视角、专题的形式解读长征,综述长征若干重大历史问题的学术争鸣、代表观点,运用丰富的历史事实进行论述、研究和辨析,给出令人信服的历史观点,对于拓宽读者新视野具有重要的价值。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中国工农红军长征举世瞩目。那么,红军为什么要长征,实行战略转移?学术界传统的观点,也是最流行的一种看法,是因为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导致红军主力最后撤出根据地,进行长征,而失败的根本原因在于王明“左”倾错误。近些年来,学术界开始注意从政治、经济、社会、地理因素等不同视角对红军长征的原因进行研究,分析也颇入情理。但是,要想得到更合理的令人信服的理由,就必须对长征的历史背景进行多视角的全面考察,对引发红军长征的动因进行系统的思考。其中,董振平等学者刊文对红军长征的原因作了详细分析,主要有以下几点: ……
出版者的话 1 红军为什么要长征? 一 国民党“围剿”红军战略战术的变化 二 革命根据地的军事、政治危机 三 革命根据地的经济财政危机 四 日本侵华影响着红军战略的调整 2 “长征”一词最早是何人何时提出来的? 一 “突围”、“反攻”、“西征”说 二 “王明提出”说 三 “王稼祥、李富春提出”说 四 “朱德提出”说 五 “徐向前提出”说 六 “毛泽东提出”说 3 中央红军长征前是否有准备? 一 “有所准备”说 二 “决断犹豫”说 三 “出动仓猝”说 4 中央红军长征始于何时何地? 一 关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时间和地点的回忆与表述 二 关于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的标准 三 中央红军长征开始时间应为10月10日,出发地点应为瑞金 四 产生长征出发地之争的原因 5 毛泽东真的差点没有参加长征吗? 一 “‘左’倾错误领导人不打算让毛泽东参加长征”说 二 “毛泽东主动要求留下不参加长征”说 三 两种说法孰对孰错 6 湘江战役红军为何遭受重大损失? 一 湘江战役的背景及战前准备 二 湘江战役作战经过 三 湘江战役前后中央红军兵力损失及其原因 四 湘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和时代价值 7 为什么说通道会议为党和红军转危为安奠定了基础? 一 究竟有未举行过通道会议 二 “飞行会议”举行于龙胜说难以成立 三 通道会议的日期、地点 四 通道会议的背景和内容 五 通道会议的性质和作用 8 如何从更广的意义和范畴认识遵义会议? 一 关于“广义遵义会议”的历史大背景 二 关于遵义会议前的几次会议 三 关于遵义会议的原定议程与实际经过 四 关于遵义会议的继续 五 关于“广义遵义会议”的最终成果 9 遵义会议到底是否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一 遵义会议确立毛泽东领导地位问题研究综述 二 毛泽东与遵义会议的召开 三 毛泽东与遵义会议的成就 四 遵义会议后毛泽东对全党和全军的领导 五 当事人的表述和党的有关文件所作的结论 10 为什么说遵义会议在党的历史上是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点? 一 党中央领导核心改变了 二 党的思想路线改变了 三 党的军事战略方针改变了 11 《(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手稿之谜 一 《(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手稿是“传达提纲”吗? 二 《(乙)遵义政治局扩大会议》手稿是“传达提纲”的后半部分吗? 三 《甲》在哪里呢? 12 红军重要会议为何在扎西开? 一 扎西会议召开的背景 二 扎西会议的主要决策 三 扎西会议与毛泽东、张闻天的关系 四 扎西会议的历史地位 13 如何重新认识会理会议? 一 林彪写信要求剥夺毛泽东指挥权 二 林彪为何给中央写出这样一封信? 三 毛泽东在会上发了火 四 毛泽东与彭德怀误会的成因 五 会理会议的启示 14 长征路上究竟有几个“三人团”? 一 中央苏区“三人团” 二 长征前夕的“最高三人团” 三 长征途中的“中央队三人团” 四 遵义会议后的新“三人团” 15 怎样理解“四渡赤水”真如神? 一 四渡赤水决策过程 二 四渡赤水是不是“神来之笔”? 三 如何正确理解毛泽东的人生“得意之笔”? 16 长征途中红军为何组建左、右路军? 一 红一和红四方面军战略方针的确立 二 从松潘战役到夏洮战役 三 左、右两路军的组成 四 左、右两路军的行动 五 左、右两路军的关系 17 张国焘的“密电”是真是假? 一 “密电”问题的提出 二 四个理由表明没有“武力危害”的“密电” 三 对“密电”重要关联者的探究 四 “密电”问题产生的特殊背景 18 张国焘另立“中央”分裂红军的阴谋是怎样破产的? 一 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的第一次会合 二 从两河口会议到毛儿盖会议与张国焘的博弈 三 红一方面军与红四方面军分而复合 四 红一、四方面军由分到合的历史必然性 19 应如何评价各路红军部队的长征? 一 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 二 参加长征的各路红军的历史贡献 20 长征落脚点究竟变更了多少次? 一 近10年来中央红军长征落脚点变更次数研究 二 艰难的抉择——长征时中央红军曾8次改变落脚点 三 长征落脚陕北的历史必然性 四 红军落脚陕北的意义 21 红军长征中到底有几次会师? 一 第一次会师:红二、六军团在贵州木黄会师 二 第二次会师:北上抗日先遣队与红十军在江西重溪会师 三 第三次会师:中央红军、红四方面军在四川懋功会师 四 第四次会师:红二十五军与陕甘红军在陕西永坪会师 五 第五次会师:陕甘支队与红十五军团在陕西甘泉会师 六 第六次会师:红二、六军团与红四方面军在四川甘孜会师 七 第七次会师:红一、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 八 第八次会师:红一、二方面军在将台堡会师 22 红军长征途中为何从不中埋伏? 一 提前开始培训电讯人员,掌握破敌密码独特方式 二 红军有秘密“武器”,可是博古、李德不会用 三 通道转兵,秘密“武器”初显锋芒 四 四渡赤水,秘密“武器”指出敌“死穴” 五 抢占战略先机,秘密“武器”屡建奇功 六 同张国焘分裂红军作斗争,跟随中央北上 23 红军在长征中是如何筹粮的? 一 粮食问题特别突出的主要原因 二 粮食问题严重威胁到红军的存亡 三 红军在雪山草地解决粮食问题的举措 四 红军筹粮工作和粮食问题评价 24 红军长征中实行怎样的民族宗教政策? 一 中央红军先遣队与中央红军的民族宗教政策 二 红四方面军的民族宗教政策 三 红二十五军的民族宗教政策 四 红二、六军团的民族宗教政策 25 红军长征会师后的总人数究竟是多少? 一 中央红军(红一方面军)长征期间兵力有哪些变化?到达陕北时保存了多少兵力? 二 红二十五军长征期间兵力有哪些变化?到达陕北时保存了多少兵力? 三 红四方面军长征期间兵力有哪些变化?长征胜利时保存了多少兵力?最后到达陕西时有多少兵力? 四 红二、六军团(红二方面军)长征期间兵力有哪些变化?长征胜利时保存了多少兵力? 26 有哪些外国人参加了长征? 一 李德:共产国际军事顾问,“独立房子”的主人 二 毕士悌:血洒黄河岸边的朝鲜籍红军 三 武亭:中国工农红军炮兵之父 四 洪水:千里要饭到陕北后成为“两国将军” 五 李班(李碧山):实现成为一名国际主义战士的愿望 六 勃沙特:被“拉入”长征队伍的英国传教士 27 外国人怎么评价红军长征? 一 外国政治家评长征:无可匹敌的伟大史诗 二 外国友人写长征:红军精神铸就不朽功勋 三 外国军人谈长征:他们是真正的军人 28 如何理解伟大的长征精神? 一 什么是长征精神? 二 长征精神的内涵 三 长征精神的历史启示 四 弘扬伟大长征精神的新时代要求 29 长征胜利的原因和历史意义是什么? 一 红军长征胜利的原因 二 长征胜利的历史意义 30 尊重历史 还原真相——驳长征研究中的历史虚无主义观点 一 “二万五千里长征”的真实性毋庸置疑 二 蒋介石为红军长征“放水”说纯属牵强附会之臆测 三 遵义会议开始形成毛泽东在红军和党中央中的领导地位不容否认 四 否定红军“飞夺泸定桥”的说法都是不实之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