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文学论著(上)(310911)

0评论量

6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本书收入作者的文学论著和杂论与佚诗。文学论著大部分是作者研究中国古典文学的成果,也有关于五四以后中国新文学的,关于语言文字的,关于民间歌谣的,关于文学欣赏的。所谓杂论,有关于教育的,包括语言教育;有关于社会问题和抗战的;有些则不是“论”,是作者在《清华周刊》上对入学新生所作关于清华中文系以及图书馆概况的介绍。佚诗包括新诗、旧体诗和歌词。
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号秋实,后改名自清,字佩弦。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现代杰出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1916年中学毕业并成功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开始发表诗歌。1928年第一本散文集《背影》出版。1932年7月,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1934年,出版《欧游杂记》和《伦敦杂记》。1935年,出版散文集《你我》。
译  名 “译”是拿外国文翻成本国文,我是中国人,我现在所说的译,就是拿外国文翻成中国文。论到译字的意义,本有许多:《礼记·王制》“北方曰译”一句的疏说:“通传北方语官谓之译;译,陈也。……刘氏曰,‘译,释也,犹言誊也。’”《杨子方言》说:“译,传也。”注,“传宣语,即相见”。《说文》说是“传译四夷之言者。”这些都拿译字作“译人”讲,原是名词。到了汉明帝时,“摩腾始至,而译四十二章,因称译也。”《翻译名义集》说:“译之言,易也;谓以所有,易其所无。”从此译字的意义变了,作“拿外国文翻成本国文”讲了,——由名词转成动词了——到现在还是这样。那摩腾就是中国翻译事业创始的人。 讲到翻译的问题,可以分两层说:第一,外国的材料有好的,有坏的;有不可不译的,有犯不着译的。我们应该怎样的选择呢?这是译材问题。第二,译成的文字怎样才能达出原意,怎样就失掉原意了?这是译法问题。里面又包着两个问题:甲是译笔问题,是从译者修辞的方法一方面看。乙就是译名问题,是从所译的名确当与否一方面看。——这里所有的名,是指一切能拿来表示事物的字——一切词品——不单限于文典里名词一部或名,静,动词三部。原来外国的名,有我们有的,有没有的,有同我们有的相似的。译的时候,自当分别办理,才能把原意达的确当。但是究竟怎样的分别办理呢?这便是我们所要讨论的。
译 名 《熬波图》 《歧路灯》 杂体诗 与黄晦闻先生论清商曲书 《现代英吉利谣俗及谣俗学》 《中国诗词曲之轻重律》 中国文评流别述略 论无话说 陶渊明年谱中之问题 评郭绍虞《中国文学批评史》上卷 白话与文言 语文杂谈 诗多义举例 一 古诗一首 二 陶渊明《饮酒》一首 三 杜甫《秋兴》一首 四 黄鲁直《登快阁》一首 李贺年谱 李贺年谱补记 再论“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 读书笔记 一 《元曲三百首》与《荡气回肠曲》 二 《杨荷集》 王安石《明妃曲》 歌谣与诗 一 真 诗 二 创作新诗的参考 《文选序》“事出于沉思,义归乎翰藻”说 新语言 论“以文为诗” 论句子的主词及表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