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309607)

0评论量

4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是艾思奇同志主编的一部介绍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丛书,出版于1961年。这个著作既是开创性的又是基础性的哲学教科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现实化的精品和典范。
艾思奇(1910-1966),历任中共中央高级党校哲学教研室主任、副校长、中国哲学会副会长、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学部委员。著作有《大众哲学》、《哲学与生活》、《艾思奇文集》,主编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等。
一 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人们生活在世界上,每时每刻都要跟周围世界的各种事物打交道,也就是要认识这些事物并且力求按照自己的需要来改变这些事物。在这样的过程中,人们对于这些事物就得到一定的了解,形成一定的看法。起初是对个别的具体事物有了一定的看法,然后眼界逐渐扩大,终于对世界的本质、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以及人和周围世界的关系等形成一个总的看法。这样,人们就有了一定的世界观。这种认识发展过程,在任何人的头肠[里都会这样或那样地发生的,所以世界观是人人都会有的,不过一般人不是自觉地、系统地掌握着某种世界观罢了。各派的哲学,就是各种世界观的系统化和理论化的学说。 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哲学观点就是人们对于世界上的一切事物、对于整个世界的最根本的观点。因此它和任何一门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不同,它所研究和所涉及的问题,不是仅仅关于世界的某一个方面或某一个局部的问题,而是有关整个世界,有关世界的一切事物(包括自然界、社会和人类思维)的最普遍的问题。下面这些问题,就是哲学所要回答的: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从来就是物质的世界,或者在物质世界之前已经有某种精神力量存在着?世界上的一切事物,是不是处在不断运动、变化、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是处在运动、变化、发展中,它们是怎样运动、变化和发展的?人们的主观意识、精神生活同客观世界、同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有什么关系?人的意识是在人的精神世界里凭空产生出来的,或者它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人们的意识能否正确认识世界,如何认识世界,采取怎样的立场和方法才能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等等。 人们的世界观是多种多样的,从古到今,哲学家们对世界作了种种不同的解释,彼此进行了激烈的斗争。归根到底,斗争的焦点集中在思维对存在的关系问题上。恩格斯说:“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这个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方面是:到底世界的实质是物质,还是精神;到底是物质决定精神,还是精神决定物质,到底物质是第一性的而精神是第二性的,还是精神是第一性的而物质是第二性的?精神对物质的关系问题,还有另一个方面:我们的思想对于周围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我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我们的感觉、表象和概念能否正确地反映客观现实?如何解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研究和解决其他一切哲学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对于物质和精神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哲学史上的两条根本相反的路线:唯物主义的路线和唯心主义的路线。一切唯物主义的哲学派别,不管它们的具体形态有何不同,在回答这个哲学的根本问题时,都有一个共同的根本观点,即把物质看做第一性的东西,把精神看做第二性的东西,认为物质是不依赖于主观意识的客观实在,是世界的本质。一切唯心主义的哲学派别对于这个哲学根本问题的回答都和唯物主义完全相反。唯心主义有两种基本的形式: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认为,世界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产物;客观唯心主义认为,在人的主观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着所谓“世界精神”,世界上的一切事物不过是“世界精神”的产物。不同形式的唯心主义的根本观点是共同的,即主张精神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绪论 第一章 绪论 上篇 辩证唯物主义 第二章 世界的物质性 第三章 物质和意识 第四章 对立统一规律 第五章 质量互变规律 第六章 否定之否定规律 第七章 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第八章 认识和实践 第九章 真理 下篇 历史唯物主义 第十章 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唯心主义的根本对立 第十一章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第十二章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第十三章 阶级和国家 第十四章 社会革命 第十五章 社会意识及其形式 第十六章 人民群众和个人在历史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