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资源与保护丛书——生物资源大观(297054)

0评论量

31阅读量

  • 图书作者: 刘行光
  • 出  版  社: 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 版权提供: 刘行光
  • 所在分类: 图书 > 自然科学 > 科普
  • 上传时间: 2016-10-17
  • 文件格式: htxt
  • 纸版书价:¥29.8           书城价: ¥3.88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生物资源就是生物圈中对人类具有一定价值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有机体以及由它们组成的生物群落。自然界中有着种类极其繁多的生物,它们千差万别、形态各异。从赤道到两极,从陆地到水下,从平地到高山都有它们的踪迹。据估计,地球上的生物约500~1000万种。目前人类已经认识(即已经鉴定定名)的生物约210多万种。人们按其特性不同,一般粗略地把它们分为动物、植物、微生物三大类。其中动物种类最多,约150万种,植物约50万种,微生物约10万种。从生物量来说,自然界的植物量最大,约比动物量大几百倍乃至上千倍。   这些种类浩繁的有机体与人类的关系是极为密切的。其中绝大部分对人类是有益的,但也有某些种类对人类是有害的,还有许多种类目前尚未被人类所认识。
刘行光长期致力于对青少年科普读物的编写与研究,并拥有多位名校高级教师组成的强大创作团队,擅长用通俗易懂的方式介绍科学知识,使所介绍的知识点趣味横生,令读者过目不忘。已出版的作品有《物理多大点事儿》、《地球资源与保护丛书》、《打破砂锅问到底》、《中国少年儿童百科全书》、《中国通史》等。
  生物资源属于可更新资源的范畴,它们在自然或人工的维护下可以更新、繁衍和增殖。反之,在环境条件恶化和人为破坏下也可以解体和衰亡。目前,随着人口的剧增和现代化大工业的发展,对生物资源超负荷的开发、利用和破坏,使得自然界的生物资源越来越短缺,这已成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森林破坏,沙漠蔓延,生物减少,物种灭绝等,更进一步加剧了世界资源和环境的危机,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引起各国有识之士的重视。
  一、生机勃勃的地球   1.生命从何而来   小问号   在日常生活中,你随处都会遇到生物,你会为大自然的魅力而倾到。估计全世界的物种有500~1000万。而现存生物与曾在地球上生存后又绝灭的生物相比,这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远不到1%)。地球上如此众多的生物,究竟是从何处向来?从天上“掉”下来,海里”钻”出来,还是“上帝”创造的?   生命不是由“上帝”创造的,也不是从天外飞来的,而是由非生命物质,“通过化学的途径实现的”。如果“上帝”能创造生命,那么,何以物种会不断地发生变化?如果说,宇宙一直有生命的胚种,它们以孢子的形式,靠太阳光的压力、不断在新的行星上定居下来,直到它落到地球上发育成生命,那么,星际空间的强烈的紫外线和破坏性的射线就不能杀死细菌的孢子。这显然是不可思议的。通过多年的科学研究,人类对生命的起源已有了基本认识。   地球的年龄约为46亿年。早期地球没有生命的任何迹象最早的古生物化石是在南非发现的,它表明生命的起源过程应该在32亿年前的十几亿年问。这一过程,大约经历了如下几个主要阶段:(1)由无机物生成有机小分子;(2)由有机小分子形成生物大分子;(3)由生物大分子组成多分子体系;(4)由多分子体系发展为原始生命。   几个著名的实验为这种认识提供了诱人的证据。米勒做了一个著名的实验,他设置了一套模拟原始地球的封闭实验装置,放电一周后,得到了11种氨基酸,以后在此基础上又获得了33种氨基酸。此后,其他学者也利用各种能源,模拟原始地球大气成分,合成了多种氨基酸,可以说,天然蛋白质中所含的20种氨基酸,几乎都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合成。甲醛与碳酸钙一起摇动可以得到核糖,氨与氰化物的溶液在烧瓶中回流几天,可得到腺嘌呤。磷酸二氢胺溶液与腺嘌呤、核糖经紫外线照射可产生类似腺苷的物质。氮和甲烷反应可获得丙炔腈,丙炔腈与氢氰酸反应可获得嘧啶。这些核糖、嘌呤与嘧啶等,在前生物条件下,可演化形成核苷酸类化合物。氨基酸和核苷酸再转化成蛋白质和核酸。它们在原始海洋中不断积累,依靠一定的浓缩机制,形成多分子体系。再由多分子体系发展成原始生命。   目前,我国学者在这方面取得了喜人的进展。中国科学院院士、清华大学赵玉芬教授和她的同事,在从事磷化学研究中,不仅发现磷元素在生命化学过程中起主导作用,而且用大量实验证明明磷酰化氨基酸具有自我催化作用。作为最小的、具有生物活性的分子,磷酰化氨基酸的化学性质十分活泼,它自身既可以组装成多肽,又可以与核苷合成核苷酸。据此,她们认为磷酰化氨基酸是蛋白和核酸的共同的起源。也就是说,作为生命的基本物质,蛋白和核酸是同时形成的,蛋白依靠核酸进行生物合成,核酸依靠蛋白进行复制和转录,原始生命也就形成了。   上面的叙述,避开了争论激烈的旋涡,只是揭示了一些基本事实:无机物在一定的物质和能量条件下,可转化为有机物,简单有机物小分子可合成为复杂的生物大分子,再形成生命。实际情况肯定是非常复杂的。生命究竟是起源于地球,还是起源于宇宙?究竟是在地球形成前诞生的,还是在地球形成后诞生的?这些问题一直在争论不休。   俄、美科学家最近找到证据,证实远在地球形成之前,宇宙中就已经出现了生命。他们在陨石碎片中找到了一种极简单的微生物,这种微生物与现在地球上的细菌形态相似,只能生长在有水的地方,但其年龄比地球要老得多。因此,它们是远在地球出现之前就存在于宇宙中的生命。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在默奇逊碳质球粒陨石中发现了左旋氨基酸(一切生命体中的氨基酸只以左旋形式存在),从而证明宇宙中有生命存在。   最近的“第三类生物”的发现,更为生命起源于其他星球提供了证据。美国科学家在高温高压的深海海底发现了一种单细胞生物,他们甚至解开了这种生物的基因的1700个密码,这种生物靠二氧化碳生存,可吃掉氧、氮和高密度重金属。而地球上的其他生物,在这种环境下根本无法生存。这种生物有别于以前所发现的生物,被称为“第三类生物”(“第一类生物”为自养生物,如绿色植物和化能合成细菌等;“第二类生物”为异养生物,如动物和一些寄生和腐生细菌等。“第三类生物”可以在极端环境下生存)。它们的出现使我们无法将生命起源的视线仅停留在地球上。   有些科学家甚至还推想,生命可能存在在太空中。美国科学家运用射电望远镜在人马座B2北星云中发现了醋酸分子的痕迹。醋酸在生命形成过程中起着不可缺少的作用。它可与已在星系间发现过的氨分子在太空中相互作用形成甘氨酸,而这种氨基酸又是许多其他氨基酸形成的基础,不能排除太阳系外的星体诞生并存在生命的可能。目前,各国科学家都在继续研究和探讨生命的起源,相信人类终归会揭开生命的起源之谜。
第一章 第二章 第三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