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之三·怀霜夜(308843)

0评论量

163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鲁迅全传·苦魂三部曲》选取鲁迅一生的早、中、晚三个点,分为《会稽耻》《野草梦》《怀霜夜》三部。该作品阐释鲁迅的现实人生与精神世界,绘制了一幅晚清至20世纪30年代中国社会世相以及南、北方民俗乡风的宏大图景,展现了时代浪潮冲击下那一代知识分子的心灵史和精神史。
外滩夜影 公元一九三五年,即民国二十四年五月初的一个傍晚,夕阳下去,弯月上来了。小风吹在脸上,凉爽爽的。波光粼粼的黄浦江,在月光和西岸霓虹灯光的交相辉映下,悠缓地载着汽轮和帆船,从苏州河的外白渡桥下,向东流去,不时发出一声声呜呜的汽笛鸣响。而万国建筑中最高耸的海关大楼钟楼的钟声响起时,就将其他声响都压下去了。只听得嗡嗡嗡地一下下地敲,一共敲了七下。这座大钟楼,亚洲名列第一,世界名列第三。海关大楼顶部为逐级收拢的四面钟楼,每日准确、悠扬的报时钟声,使之与南侧汇丰银行大楼一起成为当时外滩建筑群的核心建筑之一。 这就是上海的名片——外滩。 外滩最显著的标志,就是西岸多层和高层、式样五花八门、美轮美奂的建筑群,诸如英国古典式、英国新古典式、英国文艺复兴式的亚细亚大楼、上海总会、汇丰大楼、怡和大楼等,还有法国古典式、法国大住宅式、哥特式、巴洛克式、近代西方式、东印度式、折中主义式、中西掺合式等的楼厦,被誉为“万国建筑博览”。北起苏州河口的外白渡桥,南至金陵东路,全长约一千七百米。无论是极目远眺还是徜徉其间,都能感受到一种雄浑、雍容的气势。 最华贵、美丽的是外滩的夜色,华灯初上时,外滩各栋建筑物上灯光辉煌,霓虹闪闪,一座座犹如水晶宫似的,令人赞叹不已。 其实,一百多年前,上海仅是江南沿海的一个中等县城,航运事业很不发达,人们没必要也没能力在沿江修筑堤岸,所以除县城东门黄浦江岸外,大部分江岸是一片自然滩地。退潮时,江水聚滞在河床中心,露出一大片滩地。涨潮时,江水又没过河滩。黄浦江是上海的主要河道。由于江宽水急,逆水而行的船就须拉纤行走。几百年来,纤夫的足迹就在黄浦江滩踩出一条曲折多弯的小道,人们称之“纤道”,这纤道就是外滩最早的路了。在上海的地名习惯用词中,一般把河流的上游叫作“里”,河流的下游叫作“外”,上海人习惯把虹口港上的汉阳路桥叫作“里虹桥”,把长治路桥叫作“中虹桥”,把大名路桥叫作“外虹桥”,就是根据桥所在河流的位置来取名的。 同样,苏州河入黄浦江口的第一座桥叫作“外白渡桥”,依次向里的桥也俗称“里白渡桥”、三白渡桥。如以县城为依据时,距城近的地方称为“里”,距城远的地方称为“外”,进入上海县城附近的黄浦江在陆家浜出口处形成一个急弯,于是上海人就以陆家浜为界,其上游称为“里黄浦”,下游称为“外黄浦”。里黄浦的河滩叫作“里黄浦滩”,简称“里滩”,外黄浦的滩地就叫作“外黄浦滩”,简称“外滩”。 一八四〇年以后,上海作为五个通商口岸之一,开始对外开放。一八四五年英国殖民主义者抢占外滩,建立了英租界。一八四九年,法国殖民者也抢占外滩建立了法租界。分别叫作“英租界外滩”和“法兰西外滩”。公共租界的工部局和法租界的公董局分别为它们的最高市政组织和领导机构。租界俨然是一个主权区,西方列强以他们的方式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外滩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设和最繁华之地。早期的外滩是一个对外贸易的中心,这里洋行林立、贸易繁荣。从十九世纪后期开始,许多外资银行和华资银行在外滩建立,这里成了上海的“金融街”,又有“东方华尔街”之称,于是,外滩成了一块“风水宝地”。在外滩拥有一块土地,不仅是财富的象征,更是名誉的象征。商行、金融企业在外滩占有一席之地后,即大兴土木,营建公司大楼。外滩的建筑大多经过三次或三次以上的重建,各国建筑师在这里大显身手。经营、管理、建设租界,外滩就成了租界最早建设和最繁华之地和对外贸易中心。 这样的十里洋场,是冒险家的乐园,也是声色犬马、寻欢作乐的场所。什么上海夜总会、跑马厅等都是洋人与高等华人吃喝玩乐的高级享受园地,应有尽有。外边的黑暗角落,桥头江畔,则是嚷着“勿要哇啦哇啦”的小瘪三,和“姑娘勒浪做生意”的暗娼、妓女,还有高喊卖报的破衣烂衫的报童。 忽听一个报童在喊:“最新消息嗑!‘赤共闽省书记之妻投诚,供出瞿秋白之身份’!” 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有人不闻不问,照样疾行;有人心生好奇,从旁打听;一个中年男人,不言不语,沉稳地掏出两块铜板,交给报童,拿过报纸,匆匆而去。
序幕 上海外滩 第一章 秋之白华 第二章 诸夏怀霜 第三章 内山书店 第四章 三弟一家 第五章 相濡以沫 第六章 北平忆旧 第七章 杂文战场 第八章 胡风与梅志 第九章 萧军与萧红 第十章 “横站” 第十一章 外国记者 第十二章 雪峰回沪 第十三章 萧红的苦闷 第十四章 答徐懋庸信 第十五章 写于深夜里 第十六章 探视者 第十七章 临终前的活动 第十八章 鲁迅之死 第十九章 葬礼 尾声 参考书目 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