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给青少年的党史·第三卷:战火中成长(308539)

0评论量

23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丛书紧紧围绕“中华民族是怎样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这一主旨,尝试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党史讲述新方式来构建整体框架,以提问题的方式,梳理归纳了当代青少年为关注的60个问题,突出重点、难点、热点、亮点,按历史阶段分编成6卷,依次为《中国有了共产党》《红色星火燎原》《战火中成长》《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春天的故事》《筑梦新时代》。每卷既独立成书,连贯起来又构成一个整体,能够系统地反映中国共产党历史的概貌。每个问题后设有“名言金句”“读党史长智慧”栏目,以帮助青少年更好地掌握主要内容和精髓启示,引发思考,从中受益。
邵维正,1936年出生,著名党史专家,专业技术一级教授,少将军衔。1951年初参军,曾参加抗美援朝战争。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主要成员,国家社会科学规划评审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获军队院校育才奖金奖和军队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被原总后勤部授予“一代名师”称号。 曾考证出中共一大召的准确时间和出席人数,解决了党史上两个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在国内外产生了很大反响。著有国内部《中国共产党创建史》,获全军优秀科研成果一等奖;主编的《日出东方——中国共产党创建纪实》被、中组部列为向党员干部的学习书目。近几年在中央电视台“百家讲坛”栏目主讲《党史故事100讲》。 李步前,现为中共中央学校《学习时报》副编审。师从邵维正教授,曾任原总后干部轮训大队政策理论教研室主任。参编《中国共产党90年创新实录》等著作10多部,发表学术文章60余篇。
☆2020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中宣部2020年主题出版重出版物 ☆中宣部2020年优秀通俗理论读物出版工程项目 ☆2021年丝路书香工程主题出版重翻译资助项目 ☆共青团中央中学(中职)团员党史学习教育参考图书 ☆第五届中国出版政府奖图书提名奖 ☆2021年1月12日,《人民日报》刊发中国史学会会长李捷的评论文章《面向青年,以史育人》,对该丛书给予高度评价。 聚焦60个核心问题,展现中国共产党百年光辉历程 追寻建党初心,传承红色基因 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
借口士兵“失踪”挑起战争 1937年7月7日夜,驻北平卢沟桥附近的日本军队在进行一场名为“黄昏时接近敌主要阵地与拂晓时的攻击”的军事演习。演习第一阶段结束后,某中队长接到属下一个士兵失踪的报告。根据后来公开的参加演习的日军中队长的日记记载,那个“失踪”的士兵隶属于日本中国驻屯军步兵第一联队第三大队八中队,名叫志村菊次郎,演习中因为闹肚子拉稀去了,事后很快跑了回来。日军中队长立即向大队长报告。 北平西南宛平县卢沟桥 在明知“失踪”士兵已经归队的情况下,日军仍然声称演习时“仿佛听见由驻宛平城内的军队发出的枪声,使演习部队一时纷乱,结果失落日兵一名”,蛮横地提出要“入城搜索”。 中日双方于凌晨时分在宛平城进行谈判。正在谈判僵持不下时,迫不及待的日军向城内开炮了,500多个日本士兵在大队长的指挥下向中国守军发起攻击。驻守卢沟桥的中国士兵顽强阻击,用大刀进行白刃战,给日军造成严重伤亡。随后,双方不断增派兵力,战事进一步升级。 消息传到东京,日本军国主义者一致认为中日两国之间的战争不可避免,遂乘机升级战事,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七七事变,又称“卢沟桥事变”。 卢沟桥并不是中国与日本的边界线,全面抗战为什么会在这里爆发?要回答这个问题,还得对当时的形势作进一步了解。 守卫卢沟桥的中国军队严阵以待,顽强阻击日军。 日本的侵华战争经历了一个逐步扩大的过程。1901年,八国联军侵华后与清政府签订了《辛丑条约》,允许日本等几个国家的军队在华北驻扎,司令部设在天津,兵营分设在天津海关寺和北京东交民巷两处。 1931年,日本通过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中国东北。随着日军侵华步伐的不断加快,日本在华北的驻军也在暗中扩大,至七七事变爆发前,已经增加到上万人,叫“中国驻屯军”。这支军队对平津形成合围之势,使日本侵占华北乃至整个中国的野心暴露无遗。 中国有句古话:“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中国东北沦为日本的殖民地;七七事变后,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直到1945年抗日战争取得胜利,发生在中国的抗日战争前后持续了14年之久。 时间回到1937年7月7日——中国该怎么办?是战还是和?是战的话能不能战胜对手? 与日本相比,当时中国的国力弱到了何等地步:七七事变前,日本年产钢铁500多万吨,中国只有4万余吨;日本年产石油160多万吨,中国则不到2万吨;日本年产飞机1500多架,中国却连1架飞机也造不出来。 再说军力状况。尽管当时中国军队的陆军数量不少,但士兵的作战素质和武器装备要远远劣于日军;日本海军共有12.7万余人、舰船总吨位超过115万吨,而中国海军约有2.5万人、舰船总吨位不到6万吨;日军共有作战飞机2700多架,而中国军队仅有300余架。 与此相对应,当时中国的国力、军力有多弱,失败主义的情绪就有多高。 时任国民党副总裁的汪精卫曾公开宣扬:“战呢,是会打败仗的……和呢,是会吃亏的。就老实承认吃亏,并且求于吃亏之后,有所抵偿。” 时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的周佛海则说:“中国人的要素、物的要素、组织的要素,没有一种能和日本比拟,战必败。” 鲁迅先生的弟弟、当时的文化界名人周作人不但到伪政权任职,而且说:“就是死了许多文天祥也何补于事呢。我不希望中国再出文天祥。” 当年的中国,用一句形象的话说,就像一座破草房子,谁上来踹一脚,倒了;我们弄一个梁撑起来,他们再上来踹一脚,又倒了;再撑起来,再被踹倒。 面对这样的形势,公开站出来并鲜明地亮出立场的是中国共产党。 七七事变爆发的第二天,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通电全国,呼吁“全中国的同胞们,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提出了“为保卫国土流最后一滴血!”的响亮口号。 七七事变是日本帝国主义全面侵华战争的开始,也是中华民族进行全面抗战的起点。 7年之后,当年制造卢沟桥事变的中国驻屯军步兵旅团第一联队联队长牟田口廉也已升任日本侵缅部队第十五军司令官。此时,日本的败象已经显露,他不无黯然地回忆道:“在卢沟桥射击第一颗子弹引起战争的就是我,所以我认为我对此必须承担责任。”只是这样的反省对战局的发展已经毫无意义了。
写在前面的话 卷首语 一、国共两党怎样从同室操戈到同仇敌忾? 二、八路军到底是“游而不击”还是“独当一面”? 三、共产党领导抗日战争采取的战略方针是什么? 四、中国共产党是如何向世界讲述“延安故事”的? 五、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何要整顿学风、党风、文风? 六、毛泽东思想是怎样确立起来的? 七、抗战胜利后共产党怎样应对国民党的“两手”? 八、为什么说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重大转折点? 九、为什么说三大战役把蒋介石的老底吃掉了? 十、地下工作者是怎样学孙悟空钻进国民党“肚子”里的? 十一、中国共产党是如何“进京赶考”,提交合格答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