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四光:信仰的力量(297009)

0评论量

29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李四光的一生,全为为国争口气而拼搏,他在地质学所取得的成就,全为实现救国强国之梦。他曾是清末的工科进士,立志努力向学,造船救国,随后登进士、入实业,却因为辛亥革命失败毅然再次深造。原本造船救国的理想,他并未抛开,只是究其根源,还需要从矿产着手,而矿产则需要从地质着手,也正是这个缘由,他最终选择了地质学,从而走上科学救国之路。建国之后,他引领中国,彻底摆脱了缠绕中华民族几十年的贫油之帽。他是中国名副其实的地质元帅,更是在祖国河山屡屡印下足迹的地质大家,他的一生,一直在为国争光的道路上疾走。
才云鹏,1972年生,现定居于吉林松原。以人物传记见长,多有杂文、散文见于报端。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有一种力量它能够跨越时空总是激励着我们;有一种力量,它能够铸造信念让我们生生不息。信仰的力量,让李四光创立了地质力学,是“中国贫油论”的颠覆者。
艰辛治学,开启地质人生 1918年5月,李四光用英文写成长达387页的论文《中国之地质》,勇敢地提出了自己的评价和见解,论点明确,论据充实,论证严密,提交给伯明翰大学地质系。这篇论文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引起学校的高度重视。当年6月,学校组织了公开的论文答辩,李四光顺利通过,被授予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硕士学位。 自获得学士学位后,不到一年时间再获硕士学位,在老师和同学的眼中,其学业长进之惊人自不待言,其坚韧不拔、勇攀高峰的精神也着实令人肃然起敬! 《中国之地质》是李四光从事地质科学专业的第一篇学术论文,也是他地质人生的第一曲炫美乐章。全文共分三个部分地形、地质概况、经济地质,第二部分里的“地层”一章最为引人注目,其内容也最为丰富,占整篇论文的二分之一篇幅。难能可贵的是,他在论述每个时代的地层状况后,都附有详细的化石图表,并且注明了每种化石出现的具体层位及地点,整体呈现了中国960万平方千米土地的地质概貌,堪称中国地质学的里程碑之作! 《中国之地质》的问世和伯明翰大学硕士学位的头衔,使年轻的李四光在海外享有了一定声望,引起各方关注。鲍尔顿教授希望他能留在大学继续治学,取得博士学位后再谋高就;另外一位教授则热情地推荐他到印度某矿山担任地质工程师。 这些,无论对事业还是个人生活乃至今后发展都大有益处。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同盟国于1918年11月11日被迫投降,协约国取得胜利。英国作为战胜国显然得恢复战争前的各项事业,这对李四光的继续深造极为有利。印度方面的邀请,则可以给李四光的学术实践打开方便之门:印度是祖国之近邻,地质构造有很多相似之处,经过一段采矿和开矿的工程实践后,再回国从事地质科学研究,岂不更为得力? 是何等样人,便会遇到何等样事。在这令人兴奋、遐想,又百般纠结的时候,李四光事业中的真正领路人出现了。他就是我国第一代地质学家丁文江。 丁文江,字在君,比李四光大2岁,出生于江苏泰兴,自幼饱读经书,16岁时开始先后在日本、英国留学,获得地质学与动物学双学位,掌握英、法、德三国语言。1911年回国后,考取了清朝最后一榜“海归”进士。中华民国政府成立后,他出任了工商部矿政司地质科科长,1913年出任中国地质调查所所长,成为中国地质学界第一号人物。蔡元培称赞他:“精于科学而又长于办事……实为我国现代稀有的人才。”英国大哲学家罗素说:“丁文江是我所见的中国人中,最有才、最有能力的人。”
前言 辛亥英雄,科学泰斗 1少年志,为国之崛起 13岁,独闯武昌 良好起步,天顾英才 “李四光”面世 漫步知识海洋 争出国机会,偷渡明志 远大志向,强国强民 2赴日本求学,革命指路 入住弘文书院 接触革命思潮 入同盟会,革命激情燃烧 笃学尚行,学海无涯 3归国,一腔热血欲报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