浪花里的花儿(308828)

0评论量

26阅读量

内容简介作者简介编辑推荐精彩书摘目录
全篇灰色调的文字叙述,让小说从头到尾都充满了悲情色彩。讲述了80年代一个普通家庭在时代变迁里发生的系列故事以及每个家庭成员不同的生活历程,包括亲情、爱情、婚姻等方面观念的蜕变,还有对社会的思考、人生的思考、自我的思考等。
冬季的乡村格外萧条,除了飘摇在山腰的雪花,再也找不到任何热闹的痕迹。满山的野树都披上了洁白的冬衣,凛冽的寒风把飞禽走兔赶得无影无踪,只剩下揉碎的乱石横七竖八地躺在狭小的山道里酣睡,唯一的生命就是夜间那贫牖破窗透出的灯光和早晚冉冉上升的炊烟,之外就是无尽的寂寞与寂寞。 常芳家已经两天没有贫穷的炊烟燃起,门口那石头垒砌的饭桌便是见证,在这个荒芜饥馑的年份,能有一碗米粥度日便是幸运,可是对于这个没有收入、子女众多且有一位重病老父的家庭来说,一碗米粥便是一个漂泊在太平洋上的梦,只有无边的绝望与饥渴在前方等候,此时此地只能依靠自己。每当饥寒交迫莅临家门之时,常芳就会背起她那褴褛的布袋跑到村中借米借面,虽然等待她的是满眼的鄙夷和不屑的嘲弄,但刚刚蹒跚学步的弟弟和初入学堂的妹妹以及重病的老父却让她放弃了所有的尊严,生命在这个时候显得尤为珍贵,家人填饱肚子以后,常芳会把一切不快置之脑后,变得高兴起来。 这样的光景是寒碜的却是快乐的,上苍总在凄凉的世界里添一两笔暖意,让人们觉得还有希望,还有光明。实际上村子里像常芳这样境况的人家并不是很多,起码他们可以保证自己有生存下去的食物和孩子上学的经费,但在常芳眼中看来那不过是不切实际的虚妄和幻想,和她没有丝毫关系,她的任务是让家人们好好地生活下去,平平安安地度过每一个寒冷的冬天。 父亲的病越来越重,伴随着枯萎的树木一起凋零,人们等待的往往是希望的仇敌,而不是幸运的宠儿。解放战争中,常芳的父亲作为司号长参与了攻打榆林的战斗,这是一般人无法体验的生活,没有战斗经历的人会把这一切当作故事和演义来听,但真正的军人是不会撰写故事和谈论演义的,常芳的父亲更加不会,人如其名,他名叫常义,凡事讲究仁义宽怀,战友们都称赞他是一条仁义的好汉,战场上,他只懂得用鲜血去完成一个个惨烈的任务,而不懂得趋利避害。榆林城城池险峻,易守难攻,解放军在彭德怀将军的率领下屡攻不克,只能架起云梯强行攻城,许多战友在敌人的枪声中倒在了血泊里,留下无数的悲壮和神话深埋地底。敌军的飞机如蝗飞来,轰炸声震天动地,城内城外一片狼藉,一发炮弹挟着死神的微笑落在常义的云梯之下,暴怒的弹片当场便把他身旁的几位战友撕成了碎片,常义也受了重伤,昏迷不醒,从此染上了呕血之症。每到冬天,都会反复发作,剧烈的疼痛让这条好汉呻吟不止,家里人束手无策,听天由命。冬天对于诗人来讲是冰雕玉砌、白花绚曼的季节;对于猎人来讲是守株待兔、一网成擒的季节;对于富人来讲是庭树妙歌、温酒宿醉的季节,但对于穷人则是凄凉无奈、独守困穷的季节,常芳便是如此,每当看到洁白的雪花飘曳,清澈的河水冻结,便会产生一种莫名的悲伤,不知是担心食物的或缺还是父亲的顽疾,总之,它悄无声息地潜入常芳梦中,做悲不自胜的可怜虫,哭泣、鸣叫……而常义现在则陷入了生命的泥沼,病痛让他无法顾及亲人的苦痛,就连清新的空气对他来说都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身旁只有无尽的黑暗和喑哑的蝙蝠,随时等待他油尽灯枯的一刻吸吮他的灵魂,啃啮他的血肉。唉!人生就是如此,不管用何种方式生活,最终都会成为冥冥之王的座上宾客,成为浩瀚历史中的一粒尘埃!
一 二 三 四 五 ……